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
|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
|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
|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 D.主张非攻、尚贤的墨家思想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 |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 B. | 李贽笔下的孔子 |
| C. |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
|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
|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
|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 B.倡导尊老爱幼 | C.强化尊卑等级 | D.凝聚血脉亲缘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
|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