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二:
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的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致敬致远舰)今年10月5日下午,辽宁边防总队丹东支队孤山大队的9名官兵,和参与“致远舰”水下考古的考古队员们一起,为“致远舰”牺牲的北洋水师官兵们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海祭仪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战役?这一年为旧历甲午年,距今多少年?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马关条约》签订后,部分日本人持这样的观点:《马关条约》只是中国签订的众多条约中比较普通的一个,它远不及《南京条约》签订的早,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阶段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图①反映的是1919年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有何重要影响?
(2)图②所示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这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局书记?
(3)图③所示军校全称叫什么?当时任政治部主任的是谁?该军队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而进行的军事行动是什么?
近代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
——《复兴之路》(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哪场农民运动?为镇压这场运动,列强发动了哪一次侵华战争?
为什么材料二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2)材料一中“第一(自强)第二个方案(变法)”分别指什么重大历史事实?
(3)材料一中孙中山实践救国救民方案的事件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以后的“黑暗依旧”?
(4)材料三中“文化启蒙的运动”是指什么事件?并指出该事件的有什么不足之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意思同犬与猪)”。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
(1)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晋朝人和明朝李贽分别对秦始皇持什么看法?你认为应如何来正确评价秦始皇,你的评价是什么?
材料二汉武帝的功过其实总共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正面:雄才大略。负面: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3)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指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政治上、思想上有哪些表现?结合秦朝的历史史实,你认为亡秦之“祸”指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在初期产生了什么效果?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意思同“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意思同“争霸战争”),周天子弗(意思同“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2)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战争事例各一例。依据材料指出,针对“诸侯更相诛伐”的分裂争霸乱局,秦始皇是如何解决的?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于哪一朝代?举例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初,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