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上认为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他贴上了“窃国者”的标签,但史学家有新观点认为袁世凯对于辛亥革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据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材料二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注:此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包括1915至1923年阃的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等。)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作者这一新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2)材料二用来标识广义五四运动的三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明显与史实不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影响人们对历史记录和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1927年的革命。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试结合国民革命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分析说明为什么“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5)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各持有哪些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胡锦涛与连战(国民党)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三在历经频繁的相互协商和折冲之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终于顺利于十一月三日抵达台北,翌日,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进行第二次的“江陈会”,就涉及当前两岸发展的急迫性议题签署四项重大协议,包括:平日包机直航及直达新航路协议、海运协议、邮件合作协议、食品安全协议。此外,为因应全球金融风暴,海基会与海协会此次更就两岸金融合作议题特别举行两场座谈。这象征着海基会与海协会正式协商管道的制度化,以及两岸关系发展正式迈向协商合作代替对抗冲突的历史性关键时刻;两会得以在台北顺利进行协商,代表双方展现足够的诚意与弹性,并以对等、尊严的方式共创双赢。同时更显现目前台北与北京的执政者在两岸关系上,虽然各自面对许多内外复杂因素的挑战,对于坚持采取务实政策路线却有着高度的共识,这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有着极正面且深远的意义。
-----2008年11月5日台湾《联合报》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全国人大制定《及分裂国家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在台湾问题上中共与国民党的立场有何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江陈会”签署四项重大协议是什么?“江陈会”有什么重大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 1950年—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1973 |
与日本的贸易 |
+2.4 |
+2.0 |
-15.9 |
-19.4 |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
+2.0 |
+10.7 |
-5.8 |
-17.8 |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
1937 |
1950 |
1960 |
1971 |
1972 |
资本主义世界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美国 |
46.4 |
48.5 |
31.2 |
9.7 |
7.6 |
日本 |
6.1 |
1.3 |
3.2 |
12.4 |
12.3 |
西欧共同体各国 |
— |
— |
26.5 |
30 |
29.6 |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