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洋政府对1919巴黎和会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东的因素。
(3)结合所学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与智者学派同一时代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知识即美德”;
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敬天地,远鬼神,近人事”“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材料三刘祚昌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改革中产生的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其发家致富作辩护,并为他们不择手段掠夺大开绿灯。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与古希腊思想家探究对象的相似之处和各自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 19世纪初,傅立叶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 他幻想着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大发慈悲,掏出钱来帮助他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
材料三 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一《法国总统希拉克北大演讲稿》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傅立叶的“法朗吉”能否实现及其原因。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怎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的共和国的模式汲取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些思想原则?分析这些观念与材料一透露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4)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观念。(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
该图为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1)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主题二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并指出其理论来源。
主题三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李老师的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两张图片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上述公共工程在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
主题四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是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图样,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4)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