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这一规定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 B.保留了债务奴隶制 |
C.主要致力于调解经济纠纷 | D.赋予债权人以司法权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形成“士人政府”的思想文化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日趋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D.科举制度的推行 |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A.以民为本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天人感应 |
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有的倾向压抑人性,有的倾向个性自由。其中贯穿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
①朱熹理学的主旨②庄子的思想诉求③文人画的创作风格④李贽的离经叛道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 |
孔子的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B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等书籍 |
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
C |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得到了弘扬 |
D |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
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运动 |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
A.认为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
B.强调法律实施中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