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100ml下列溶液中,溶液导电性基本不变的是
A.自来水 | B.0.5mol/L盐酸 |
C.0.5mol/L醋酸 | D.0.5mol/L氨水 |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低碳生活的是
A.处理废弃塑料制品较为合理的方法是使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或汽油 |
B.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
C.实现资源的“3R”,即:减少消耗(fleduce)、增加重复使用(JReuse)、重复再生(:Recycle) |
D.逐步推广天然气,代替石油和煤的使用 |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物质A为生活中常见有机物,只含有C、H、O三种元素,且此三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3:8,物质D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请根据下图(所有无机产物已略去)中各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已知两分子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其中R、R′为H或烃基):
(1)写出物质A的结构简式:;C的名称:。
(2)F→G的有机反应类型为:。
(3)写出H与G反应生成I的化学方程式:
。
(4)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与E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有种(包括本身和顺反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五个峰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2种,任写出其中一种。
(5)若F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则l mol F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mol。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X、Y、Z、V、W为五种前四周期元素,其中X是短周期(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Y与X同周期,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Z原子基态时2p原子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的电子;V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ls22s22p63s2;W的原子序数为29,W的离子能与乙二胺(H2N—CH2一CH2一NH2)形成配离子:
回答下列问题:
(1)W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该配离子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有。(填字母)
a.配位键 b.极性键 c.离子键 d.非极性键
(2)元素X、Y、V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
(3)Z的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该氢化物的沸点比甲烷的高,其主要原因是;Z的另一种氢化物Z2H4分子中Z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
(4)X和Cl元素构成的化合物XCl,XCl的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晶体中X+的配位数是;每个X+周围与其紧邻的Cl-围成的几何图形为。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碳酸锂用途广泛,可用作陶瓷、药物、催化剂,也是常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原料。工业上以锂辉石(Li2O·Al2O3·4SiO2,含少量Ca、Mg元素)为原料生产碳酸锂。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Li2O·Al2O3·4SiO2+H2SO4(浓)Li2SO4+Al2O3·H2O↓
②某些物质的溶解度(S)如下表所示。
(1)从滤渣1中分离出Al2O3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括号表示加入的试剂,方框表示所得到的物质。
则步骤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步骤Ⅱ应通入一种气体试剂为,步骤II反应完之后需要的操作是。
(2)已知滤渣2的主要成分有Mg(OH)2和CaCO3。向滤液l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向滤液2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过滤后,用“热水洗涤”的原因是。
(4)工业上,将Li2CO3粗产品制备成高纯Li2CO3的部分工艺如下:
a.将Li2CO3溶于盐酸作电解槽的阳极液,LiOH溶液作阴极液,两者用离子选择透过膜隔开,用惰性电极电解。
b.电解后向LiOH溶液中加入过 量NH4HCO3溶液,过滤、烘干得高纯Li2CO3。
①a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②b中,生成Li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实验室中某实验小组同学关于硫酸铜的制取和应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上图装置中导管B的作用你认为可能是(写出一种)。
(2)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同学进行如下设计:将铜粉在(填仪器名称)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反应后溶液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产品CuSO4·5H2O晶体,干燥需要控制温度小于100℃,若温度过高,则会导致。
(3)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少量:FeSO4作催化剂,即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其反应过程的第2步是:2Fe3++Cu=2Fe2++Cu2+,请写出其第l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制取的CuSO4溶液和“另一物质”在40-50℃混合时生成了一种难溶物质氢化亚铜(CuH)。将CuH溶解在稀盐酸中时生成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经收集测定生成的该气体为标况下11.2 L,则被还原的离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已知Cu+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2Cu+=Cu2++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