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材料二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月下滑,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2008年11月4日,在严重金融危机背景下,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执政百日,奥巴马对内大力推行各项“新政”,包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开始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1957年,日本提出政府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改革中小学课程。六十年代开始产学研相结合。……
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
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4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为什么当前这次金融危机会出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扩散”的现象?认为奥巴马与罗斯福在应对危机的“新政”最主要相同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4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及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经济改革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南亚,并联结地中海欧洲各国的通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三: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近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材料四: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请回答:
(1)现有一个旅行团希望重温丝绸之路的辉煌,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内容,作为导游的你将带领旅游团从中国的哪个城市出发?最终到达世界的哪个地区?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最重要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政府制定的"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应对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请指出体现这一趋势的世界经济组织。
(4)从材料四克林顿的评价我们知道,全球化对某些国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境地的主要是哪类国家?原因是什么?
下列三幅图所反映的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时期的史实。认真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反映的史实,与日本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后,曾经怎样对待当时的中国?请举两例。
(3)图二所反映的史实可看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
(4)图三所反映的是在什么时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史实?这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5)根据以上三幅图,说说从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美国、苏联(俄罗斯)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的经济建设及彼此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大危机下)千百万人只因像牲畜那样生活,才免予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1)材料一中“这个政策”是指什么政策?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政府采取了新的措施,这一新措施有何特点?(1分)
(2)面对材料二中的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这一对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3)谈谈俄美两国的经济建设给你怎样的启示?
材料三近几个月来,美国与俄罗斯关系趋于紧张……今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的一次发言中批评华盛顿“几乎毫无节制地”使用军力的言论令西方震惊。普京还谴责美国正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选自人民网2007年5月16日
(4)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苏联作为盟友曾经有过合作,试举一例说明。
(5)美苏关系由“战友”到“敌人”开始于哪一事件?(1分)此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这一格局对国际形势有什么影响?
经济政策的调整应该因势而谋,顺势而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面对材料二中的“严重失败”,列宁作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分)
(3)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有何特点?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2分)
(4)材料四图一和图二所示的工业化模式有什么共同点?(1分)
民主和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缅怀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l 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刘少奇是我国第二任国家主席,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受到迫害,1968年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失去人身自由,并被开除出党,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材料四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阴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2分)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2分)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1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如何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1分,不得照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