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材料一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首脑外交是指国家元首或政治首脑亲自参与的外交活动,这种外交形式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外交活动多由君主所垄断,君主都是以个人身份从事外交活动。在古代中国,君王视中国为天下中心,要求周边国家遣使朝贡。
到近代,随着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出现,否定了朕即国家的概念和私人外交权,外交活动主要由职业外交人员来开展,职业外交的基本精神就是法治精神,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减少了人治因素。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逐渐产生了职业外交。
进入20世纪,在世界大战的诱发下,出于讨论战争和战后世界重建问题的需要,首脑外交又日益流行起来,例如二战期间美苏英首脑聚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首脑外交并未结束,而是在两极对峙中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外交实践形态。从1955年美苏首脑第一次会晤,媒体开始正式使用首脑外交一词,但是当时所报道的首脑外交仅限于指东西方大国间的外交。

1943年蒋介石与英美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这是近代中国首次参与重要的首脑外交活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使首脑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外访问,同时通过现代通讯设备使首脑在离开国家以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国内的有效领导,加之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也要求各国首脑广泛接触。首脑参与外交活动与日俱增,甚至大有取代职业外交官之势。
2014年,中国第二次举办APEC会议,21位经济体成员领导人就亚太和平、国际金融稳定、应对埃博拉疫情等问题进行了会晤。

 
(2)结合所学,解读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原因。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会根源。(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阅读下列材料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王谢指东晋时开国元勳王导和指 挥淝水之战的谢安两个世家大族,乌衣巷是他们和其他高门士族的聚居区)
请回答:诗中反映的现象与哪些选官制度相关?反映出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 五府、六部……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麽政治制度?
(2)请填写材料二中A、B、C的名称,该图表反映了唐朝的什麽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10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