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段阅读(9分,选择题每题3分)
记丐侠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过人节。乡试后,捷举。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乡人俗习,例凡临时乏资者,得招集亲友七八人各出一分于发起人,由发起人立约签字付资,毕事而次第发还之,谓之会。既而曰:“孰如成一会而筹集之。”于是奔走于亲故之门者数日,始获七人之认可。然皆以情不能却,强应之而心实否之。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之。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
有群丐过其门,见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麋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 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①,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
甫抵里闬,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然越数日将之官,群丐请从之任所。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谊。方踌躇间,有黠者似已久窥其意曰:“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马处,则吾等愿藉之以毕馀生。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浼②,且自浼也。请勿作再三之虑,先生以为何如?”
抵任所后,各行丐于四方,惟昏暮时潜一入署问安而已。先生亦随时资给之,然往往不受。 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至颁发赏格时,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而先生以政声卓著,由上峰保升郡守矣。先生固儒者,不耐于酬酢之烦,又淡于利禄,遂以亲老乞终养。解组③后,欲为各丐谋治生业,竟皆避之他去。先生每为人言之,辄欷歔泣下,引为憾事。然而丐则侠矣。
(选自《虞初广志》卷八,有删改)
【注】 ①南宫:指“礼部”。②浼:玷污。③解组:解下挂印的带子,指辞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 |
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 |
C.群丐请从之任所之:前往 |
D.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 间:间或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惑而不从师 |
B.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之作师说以贻之 |
C.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其皆出于此乎 |
D.各行丐于四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懋斋先生家况奇贫,为人却慷慨大方,有过人的节操。乡试中举后,打算赴礼部应试,可缺乏资用。他采用民间打会的方式向亲友筹集资金,但遭到背弃。 |
B.来懋斋先生把准备招待亲友的美酒佳肴拿给乞丐们享用。了解到先生的困境,乞丐们用行乞所得资助他,并护送其赴京应试。他们的义举受到赞扬,并因此常常获得馈赠。 |
C.来懋斋先生在群丐的帮助下到达京都,如愿考中,得以出任县令。回乡省亲时,对逢迎讨好的亲友只是以平常态度对待。 |
D.来懋斋先生任职期间,乞丐们给予他很多帮助,使先生政声卓著,升任郡守,而乞丐们不求任何回报。先生辞职归乡前,想给他们谋取职业,群丐都躲开了,先生引以为憾。 |
文言文翻译。
①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景佺,冀州武邑人。性严正,举明经中第,累迁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州司马,诏未下,欲即视事,先笞责吏以示威。景佺谓曰:“公虽受命为司马,州未受命,何急数日禄邪?”嗣业怒,不听。景佺曰:“公持咫尺制,真伪莫辨,即欲搅乱一府,敬业扬州之祸,非此类邪?”叱左右罢去,既乃除荆州司马。吏歌之曰:“录事意,与天通;州司马,折威风。”由是浸知名。
入为司刑丞,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时称“遇徐、杜者生,来、侯者死”。改秋官员外郎,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已推,辄释之。武后怒其不待报,元方大惧,景佺独曰:“陛下明诏六品、七品官,文辨已定,待命于外,今虽欲罪臣,奈明诏何?”宰相曰:“诏为司刑设,何预秋官邪?”景佺曰:“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后以为守法,擢凤阁舍人。迁洛州司马。
延载元年,检校风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尝季秋出梨华示宰相以为祥,众贺曰:“陛下德被草木,故秋再华。”景俭独曰:“阴阳不相夺伦,渎即为灾。故曰:“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令草木黄落,而木复华,渎阴阳也。窃恐陛下布德施令,有所亏素。臣位宰相,助天治物,治而不和,臣之咎也。”顿首请罪。后曰:“真宰相!”会李昭德下狱,景佺苦申救,后以为面欺,左迁秦州刺史。入拜司刑卿。圣历元年,复以凤阁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契丹入寇,陷河北数州,虏已去,武懿宗欲尽论其罪,景佺以为胁从可原,后如其议。坐漏省内语,降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州司马徙:流放。 |
B.由是浸知名浸:逐渐。 |
C.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治:审理。 |
D.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按:查办。 |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杜景佺“性严正”的一组是
A.①州司马,折威风②公持咫尺制,真伪莫辨 |
B.①遇徐、杜者生②今虽欲罪臣,祭明诏何 |
C.①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②阴阳不相夺伦,滨即为灾 |
D.①景佺以为胁从可原②后曰:“真宰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佺不惧隆州司马房嗣业的淫威,直面斥责他仗势凌人、横行不法的行为,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杜景佺也由此显名。 |
B.“遇徐、杜着生,来、侯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佺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 |
C.杜景佺和陆元方在侯味虚的案子上,依法办事,却引发了武后的愤怒,杜景佺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武后改变了态度。 |
D.在对待“秋出梨华”这件事上,群臣都阿谀奉承,附和武后吉祥之说,唯独杜景佺敢说真话,武后称之为“真宰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未下,欲即视事,先笞责吏以示威
(2)契丹入寇,陷河北数州,虏已去,武懿宗欲尽论其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
B.为文简畅有法为:写作 |
C.劝帝早朝晏罢晏:晚 |
D.还边兵,革宫市革:改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见山楼记
(明)宋 濂
见山楼者,上虞魏君仲远之所建也。仲远居县西四十里所,龙山委蛇走其南,将升而复翔,其旁支斜迤而西,则为福祈诸峰,若车,若旌,若奔马,若渴鹿饮泉,不一而足;势之下降,为阴阜,为连坡,为平林,一奋一止,复襟带乎先后。东则遥岑隐见青云之端,宛类蛾眉,向群山相妩媚为妍。
其下有巨湖,广袤百里,汪肆浩渺,环漫乎三方,晦明吐吞,朝夕万变。方屏插起湖滨,曰夏盖山,去天若尺五,岩峙谷张,尤可玩爱,诚越中胜绝之境也。仲远心乐之,以为非高明之居,不足延揽精华而领纳爽气,于是构斯楼,日与贤士大夫同登。
鼎俎既备,肴核维旅,壶觞更酬,吟篇迭咏。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远近之山,争献奇秀,晴容舍青,雨色摊翠,不俟指呼,俨若次第排闼而入,使人涵茹太清,空澄中素,直欲骖鸾翳凤,招偓佺、韩终,翩然被发而下大荒,其视起灭埃氛,弗能自拔者为何如也。伻来俾濂记之。
夫自辛卯兵兴,阖庐所在,往往荡为灰烬,狐狸昼舞,鬼燐宵发,悲风翛然袭人,君子每为之永慨。自非真人龙兴,拨乱世而反之正,含齿戴发之氓,孰不在枯鱼之肆哉?纵有佳山日在眉睫间,将不暇见之矣。今仲远雍容于观眺之际,亦曰帝力难名,而吾民恒获遂其生尔。若太常博土施侯,作见山阁于临川,而荆国王文公为证其事,且谓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百余年,而施侯始得以楼出自娱。仲远之去乱离仅四三载尔,乃能抗志物表,厥修故事如承平时。此无他,皇化神速,有非前代所可及,雍熙之治,将见覃及于海内。是楼之作,其殆兆民之先见者欤?虽欲不为之记,不可得也。第所愧者,濂之学识缪悠,立言无精魄,难以传远。仲远尚求荆国其人而为之,庶几楼之胜概,与雄文雅制同为不朽耳。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群山相妩媚为妍妍:美好 |
B.于是构斯楼,日与贤士大夫同登构:建造 |
C.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褰:撩开 |
D.伻来俾濂记之俾:代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足延揽精华而领纳爽气蟹六跪而二螯 |
B.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含齿戴发之氓之二虫,又何知 |
D.今仲远雍容于观眺之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山楼在上龙山下的大湖旁,魏仲远为了登高望远,饱览夏盖山的优美景色,接受湖山的爽朗气息,于是就建造了这个楼。 |
B.登山的人准备好餐具,备办好果品和菜肴,交相饮酒,诗文迭出,饱览眼前美景如入虚幻之境,便派人嘱咐我写下这篇记。 |
C.作者认为自辛卯年战乱以来,整日里鬼哭狼嚎,民不聊生,如果不是朱元璋起兵平定天下,纵有美丽景色也无时间来欣赏。 |
D.作者认为魏仲远建造见山楼就像施侯建造见山阁,都是由于摆脱战乱的原因,魏仲远还想请王安石来写那流传不朽的文章。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奋一止,复襟带乎先后。(3分)
(2)仲远之去乱离仅四三载尔,乃能抗志物表,厥修故事如承平时。(4分)
(3)是楼之作,其殆兆民之先见者欤?(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前往 |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认识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古之人不余欺 |
C.不出,火且尽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特美丽的景色,往往在偏远险要的地方,而能观赏到的人却很少。 |
B.苏轼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精神,也让他在游览中获得喜悦。 |
C.两段文字夹叙夹议,因事见理,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D.王文概括地叙写景物,记叙得简要明白;苏文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3分)
(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阅读苏辙《巢谷传》,完成小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斧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至友其秀杰友:以…为友,结交 |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徙:搬家,迁徙 |
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恨:遗憾 |
D.县斧而爨,易子而食县:通假字,通“悬” |
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 B.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
不拘于时,学于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B.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C.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D.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