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语段
(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至 |
B.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际 |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颓然,跌倒的样子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C.而未知西山之怪特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宴游西山之前的生活和心情。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
B.第二段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 |
C.文章末尾道出宴游之乐,自然与心灵的合一,精神的顿时解脱。 |
D.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写出了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高远。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4分)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拜:拜见 |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
D.不尚艰难艰难:艰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移其粟于河内 |
B.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寡人之于国也 |
D.为游赏之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各4分,共8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广,莱州人。以捧日军卒为行门,授内殿崇班,从环庆蔡挺麾下。李谅祚寇大顺城,广射中之。夜过洛河,夏人来袭,广扬声选强弩列岸侧,实卷甲疾趋,夏人疑不敢渡。尝护中使临边,将及乌鸡川,遽率众循山行。道遇熟羌以险告,广不答,夏人果伏兵于川,计不行而去。告者乃谍也。
夏人围柔远城,广止守,戒士卒即有变毋得轻动。火夜起积薪中,众屯守自若。明日,敌至马平川,大持攻具来。广被甲启他门鼓而出,若将夺其马,敌舍城救马,广复入,益修守备,夜募死士斫其营。夏人数失利,始引退。累迁礼宾使。
环庆兵据北城叛,广在南城,望其众进退不一,曰:“是不举军乱也。”挺身缒城出其后,谕以逆顺,皆投兵听命。激厉要束,使反攻城下兵,禽戮皆尽,遂平北城。升本路都监。安南用师,诣阙请行。帝曰:“南方卑湿。知卿病足,西边方开拓,宜复归。”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英州刺史。
再转步军都虞候。韩存宝讨泸蛮乞弟,逗挠不进,诏广代之。广至,阅兵合将,日夕肄习,间椎牛享犒,士心皆奋。遣使开晓乞弟,乞弟归卒七人,奏书降而身不至。乃决策深入,陈师泸水,率将吏东乡再拜。誓之曰:“朝廷必禽渠魁。今孤军远略,久驻贼境,退则为戮,冒死一战,胜负未可知。纵死,犹有赏,愈于退而死也。与汝等勠力而进,可乎?”众皆踊跃。
蛮意官军必出江门,盛兵阻隘;而师趋乐共,蛮不能支,皆遁去。广分兵绕帽溪,掩江门后,破其险。乞弟遣叔父阿汝约降求退舍,又约不解甲。广策其有异,除阜为坛,距中军五十步,且设伏。明日,乞弟拥千人出降,匿弩士,犹豫不前谢恩。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十八人。乞弟以所乘马授弟阿字,大将王光祖追斩之,军中争其尸,乞弟得从江桥下脱走。监军先受密诏,遂班师。拜卫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广还部,至阌乡,疽发断颈卒,年四十八。
广为人有风义,轻财好施,学通《左氏春秋》。临事持重,长于料敌,以智损益《八陈图》,又撰约束百余条列上,边地颇推行之。其名闻于西夏。秉常母梁氏将内侮,论中国将帅,独畏广,闻其南征,乃举兵。然在泸以敕书招蛮,既降而杀之,此其短也。遄被恶疾死,或以为杀降之报云。
(选自《宋史·列传第93·林广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戮皆尽,遂平北城禽:通“擒”,擒获 |
B.陈师泸水,率将吏东乡再拜陈:陈说 |
C.乞弟遣叔父阿汝约降求退舍舍:三十里 |
D.既降而杀之,此其短也短:缺陷,不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夏人果伏兵于川,计不行而去②蟹六跪而二螯 |
B.①广在南城,望其众进退不一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C.①久驻贼境,退则为戮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①乞弟以所乘马授弟阿字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体现林广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夏人来袭,广扬声选强弩列岸侧②将及乌鸡川,遽率众循山行
③广被甲启他门鼓而出,若将夺其马④安南用师,诣阙请行
⑤逗挠不进,诏广代之⑥广策其有异,除阜为坛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广凭借捧日军的士卒身份任行门一职步入仕途,后来在环庆蔡挺帐下任职,射中侵犯大顺城的李谅祚立功。 |
B.林广坚守柔远城时,面对夏人大批人马携带进攻器具前来,他加强守备,招募敢死之士趁夜袭营进而击退敌人。 |
C.讨伐泸州蛮兵乞弟时,林广一方面聚合众将积极演练并犒赏激励士气,一方面派遣使者去开导晓谕乞弟投降。 |
D.林广与乞弟交战时,乞弟派遣叔父阿汝前来约定兵不解甲投降林广,林广亲自设伏兵斩杀了乞弟,阿汝逃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挺身缒城出其后,谕以逆顺,皆投兵听命。
⑵纵死,犹有赏,愈于退而死也。与汝等勠力而进,可乎?
⑶遄被恶疾死,或以为杀降之报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妄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一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希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婴告其母曰:“勿举也。”举:举起。 |
B.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生:养活。 |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厌:厌弃。 |
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语:告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遂灭一县以去吾当先斩以闻 |
D.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③孟尝君将入秦④以为齐相,任政
⑤乃如魏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对他十分不满,于是直言责备。 |
C.齐湣王曾经派遣盂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 |
D.孟尝君与信陵君并列“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他俩都是才华出众、心胸宽广,对待士人尊重礼让,对待百姓关爱同情,对待祖国忠贞不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5分)
(2)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线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yǔ)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旗,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恩,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 “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瞅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yì,杀死),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xì,军粮)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败。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畏缩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裹:携带 |
B.独恨与邵公同死耳恨:遗憾 |
C.良玉图全蜀形势图:谋划 |
D.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多:称赞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单骑见捷春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B.良玉为置酒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C.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蟹六跪而二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良玉“饶胆智”的一组是()
①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②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
③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④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
⑤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⑥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良玉曾和丈夫并肩作战,立下战功。丈夫死后,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位。因勤王有功,她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和嘉奖。 |
B.巡抚邵捷春不懂用兵,丧失地利。秦良玉向陆逊之恳切进言,分析利弊,陆深为赞同。不久邵捷春改变了军队的布置。 |
C.面对张献忠的攻势,秦良玉多次向上司进献破敌之策,均被拒绝。张献忠攻陷四川,秦良玉号召部下把守四境,决不投降。 |
D.秦良玉作为一个女子,尚且能够辗转战斗,为国效力,那些手握军权却临阵观望的人,同她相比实在应该羞愧。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
译文:
(2)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摘编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不行动 |
B.不为具食具:准备 |
C.坐法当斩坐:因犯……罪 |
D.居一二日,何来谒上居:过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韩信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从人寄食饮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③信仗剑从之
④次至信,信乃仰视⑤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⑥能用信,信即留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2)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