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3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为中心,表现了齐王知错就改,广开言路,勇于革新,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
B.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谏齐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兴利除弊,使齐国大治。 |
C.邹忌不被赞美所迷惑,与徐公比较后找到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可见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 |
D.邹忌讽谏齐王,从生活小事入手,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治国的道理,表现出高超的讽谏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除蔽”,以修明朝政。 |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狮蝎“王之蔽甚”。 |
C.本文全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以咨诹善道()(4)以光先帝遗德()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
D.何陋之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古文《陶侃惜谷》(9分)
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将。②贼:伤害。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汝既不田()
③执而鞭之()
④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翻译句子。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你觉得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古文《童趣》(11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方出神()④驱之别院()翻译句子。(2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与例句“驱之别院”中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
A.昂首观之。 |
B.心之所向。 |
C.故时有物外之趣 |
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就有一个美妙的世界。你还能想到哪些与文中的物外之趣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请写在下面。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商陵君①豢“龙”
刘基《郁离子》
有献陵鲤②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使人豢而驯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而抶③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夜穴壁而逝,左右走报:“龙壮,今果穿石而去!”商陵君悼惜不已,仍养蚁以伺,冀龙复来也。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以为豢龙来也,持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注释】①商陵君: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蚁。③抶(chì):用鞭、杖或竹板之类的东西打。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1)遂从而神之( )(2)左右走报( )对画线句“商陵君使人豢而驯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商陵君派人喂养它并温顺地对待它。 |
B.商陵君派人把它圈起来并训练它。 |
C.商陵君派人喂养它并使它顺从。 |
D.商陵君派人把它圈起来并慢慢熟悉它。 |
阅读《商陵君豢“龙”》后同学们有不同的思考,比较集中的启示有两点,请你概括文中得出这两点启示的相关内容。
⑴启示一:真假不辨,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⑵启示二:要兼听,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①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②王曰:“弃之。”
③曰:“士师不能治土,则如之何?”
④王曰:“已之。”
⑤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⑥王顾左右而言他。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政又善于设问的人。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齐宣王对孟子最后一问的表现是“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从中表现出齐宣王(写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