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来了
[冷思考]
热闹的“洋节”会喧宾夺主吗
“妈妈,给我买个南瓜吧,我要做南瓜灯,过万圣节。”
“你知道什么是万圣节吗?”
“英语兴趣班的老师说,万圣节就是外国人的鬼节 ,这一天要点南瓜灯、要吃糖。”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面对6岁的女儿要过万圣节的愿望,这位妈妈既疑惑,又不敢不满足女儿的要求。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近几年,这个国外的“鬼节”在金华也颇为热闹。最近几天,微博、微信上不少人在传“金华过节攻略”、“万圣节,见鬼去吧”等等消息,打开之后,里面满是骷髅、鬼脸、南瓜灯。而一些商场、酒吧、课外辅导机构也开始忙碌,筹划万圣节当晚的狂欢(促销)活动。
“洋节”的风头真盖过传统节日了吗?不少市民和网友都有这种担心。
民俗专家认为,“洋节”到了我们这里,再热闹也只是一朵浮萍,难以扎根。
虽然“洋节”看上去挺热闹,但记者发现,大多参与者对“洋节”的态度并不认真。
“外国人的这些节日,我们也就是逛逛商场,捡捡便宜,其实连很多‘洋节’的来历都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在本报官方微博上,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
浙师大民俗学专家陈华文对各种节日有颇深的研究。他说,近年万圣节、圣诞节这些的“洋节”在国内流行,无非因为两点:一是商家嗅到了商机,积极推动;二是这些节日过起来比较轻松,没有固定的程式,爱怎么过怎么过,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年轻人狂欢放松的一个借口。这些节日的根在西方,来到中国就像漂洋过海的浮萍,很难扎下根来。所以,对这些“洋节”没必要崇信,也没必要去抵制,顺其自然就好。“很多年轻人随着年纪增长,对‘洋节’会慢慢失去兴趣,对传统节日会越来越重视。”
[记者手记]
找回节日的本来意义
已经拥有诸多传统节日的我们,似乎仍缺节日,近年在不停地引进和创造节日。
与其说我们缺少节日,不如说很多节日被我们过得偏离了节日的本来意义。
无论中外,节日承载的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过节是为了庆祝、纪念和休息,而不是大吃大喝和购物狂欢,更不是为了还人情债。
这些年,我们的节日过得越来越辛苦,传统节日离不开吃喝、送礼,新兴节日(“洋节”和新创节日)离不开消费、购物。
很多节日,我们宁愿邀一帮狐朋狗友外出闹腾,也不愿和家人一起安静地过,我们总是沉不下心来,陪家人一起看一部影片。
其实,要从节日中获得快乐,最需要的是保持一颗童心,减少一些欲望。在美国,某邻居因向小孩说了句“圣诞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长起诉。而我们身边一些孩子在过节时攀比谁收到的红包多。孩子是社会最好的镜子,连孩子都失去了童心,何况大人。
获得幸福的另一个要点是回归家庭,这也是中外节日共同的核心。有句话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来自家庭,来自亲情,任何依赖物欲的幸福都是短暂的。
所以,与其不停地寻找节日、创造节日,不如让原有的节日回归节日本身,多陪陪家人,多静心思考自己。如此,每一天都是我们的节日。
[相关链接]
万圣节由来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如同中国的“鬼节”。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凯尔特人。凯尔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让年轻人集会,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魂魄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魂魄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魂魄,同时也为魂魄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是为什么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据说当天遇见黑猫,就等于遇见了巫婆,一年都会倒大霉,所以在那天,大家都要乔装打扮,驱走那些不吉利的象征。
恐怖的万圣节鬼节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开心的节日,这一天是一年之中国外小孩子最兴奋的一天。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恐怖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海盗等各种鬼怪,在朦胧的橘黄色南瓜灯光下玩游戏、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冷思考]部分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说“洋节”难以扎根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商家嗅到商机,积极推动“洋节”,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是“洋节”热的原因之一。 |
B.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于是新年前的祭祀庆典就出现了巫术的形式,这也是现在的万圣节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的原因。 |
C.初期的万圣节,便有了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果的风俗。 |
D.吃喝、送礼、消费、购物已经让我们的节日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
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理性过“洋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C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C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C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锱金、戗金..…..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的胎质具备透明性,有素肌玉骨之像。
B.中国瓷器都是用我国蓄藏丰厚的高岭土作为原料。
C.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一个主要生产地。
D.自古以来,中国瓷器的纹饰完全由烧瓷艺人自己设计。
(2)下列对第④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比较 B.摹状貌 C.举例子 D.列数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的画线句子删去加点的“主要”一词也不影响表达的效果。
B.第④段用日本木村重信先生的撰文强调了烧结火候的重要性。
C.第⑤段按时间顺序从纹饰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瓷器的特点。
D.选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爱的尊严
王永光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到:“排队,叫了号再过
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③“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亲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⑨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⑪可是走选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⑫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⑬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头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⑭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⑮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⑯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嘲笑→ →感动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②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⑫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别让智能手机出卖你
杨洋
①目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有一半以上都选择了ROOT或者越狱,两者都是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只是安卓和iOS系统的叫法不一样罢了。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就是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但凡ROOT或越狱成功,如果有不法分子侵入了用户的手机,轻则用户隐私不保,重则手机变砖。
②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连接。无须键盘输入,只需要用摄像头扫一扫,或是图片直接识别,便可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但这块“风水宝地”也已经被不法分子锁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
③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很多时候一次跳出多个提示,如果用户不留意内容,就容易都点“允许”了。有些“允许”的协议说不定就是一张“卖身契”,什么通讯录、账户信息都允许获取,个人隐私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了。
④相信大家对于微信诈骗已经见怪不怪了,例如“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都可能让手机用户成为诈骗或者骚扰的对象。为了避免此种使用风险,用户可以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此外,用户还要在微信“设置﹣隐私”选项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和“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功能,以绝后患。
⑤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过手机订购商品需要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获取用户的所在地址信息,往往通过“GPS定位”。而这些定位服务,恰恰为一些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的不法分子开辟了绿色通道。苹果手机在iOS7系统中,加入了“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关闭这些功能为好!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来关闭该选项。
⑥如果用户需要变卖自己的旧手机,那么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音乐等塞满手机储存卡,这样就可以保证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外泄了。
⑦可能有人觉得,要记住那些林林总总的设置、操作实在太麻烦了,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何乐不为呢!话虽没错,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户多长个心眼儿,因为APP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欧洲著名的安全软件﹣﹣熊猫卫士(Panda Security)就在某次更新中,因为一个文件签名的小小错误,把自己的核心文件标记成了恶意程序并进行了隔离,于是整个软件都不好了。不管怎么说,小心使得万年船嘛!
(选自《科学24小时》2015年9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怎样做才能避免智能手机‘出卖’自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择ROOT或越狱。
B.慎重使用二维码。
C.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
D.关闭“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和“常去地点”等功能。
(2)关于选文第③﹣⑦段运用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 D.逻辑顺序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作诠释。
B.文中加点词语“目前”“可能”不能删,删去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变卖旧手机时,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
D.只要安装手机安全类的APP,就可以随意使用智能手机。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今年秋季,全国各地将有四百多万中小学生使用语文版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15%,40%的课文被更换,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原因和原则可以概括为: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文质兼美。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一文去哪儿了?网上谣传《南京大屠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作品被删除,引发了网络热议,对语文出版社选文提出了质疑。语文出版社发表了声明:《南京大屠杀》被换不是被撤,《南京大屠杀》被换成了同题材的《死里逃生》,因为《死里逃生》更能反映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据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将被换为《智取生辰纲》,你觉得这样更换好不好?为什么?
(3)根据你这三年来学习语文版教材的情况,给修订者提出两点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