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1—5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本文《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 著的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则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之:时态助词,相当于“的”,用于“春冬”和“时(时候)”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者:……的(事物,这里指修长的桃核) |
D.飞漱其间。其:代词,它,指山峰。 |
翻译下列语句。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请概括作者笔下的三峡的主要特点和三峡夏天、春冬、晴初霜旦时的不同之美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BB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②跬步:半步。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身洒生左右草上”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祭以尉首 | B.策之不以其道 |
C.以其境过清 | D.以塞中谏之路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
B.“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的朗读停顿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
C.“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
D.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怪此狗向井号怪:②若尔尔:
③乃语路人语:④狗夜走还走:翻译下列句子。
(1)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2)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⑥,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⑦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⑧见之欤?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推崇,归附。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岐山,在凤翔境内。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⑦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⑧傥:或许。 下列句中“于”与“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达于汉阴 | D.苛政猛于虎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
B.方山子曾带着两名骑马的侍从在西山游猎。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他便叫随从一起追赶射杀,方山子跃马向前,一箭未能射中飞鹊。 |
C.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
D.此文所传,非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其结构方式舒卷自如,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人物刻画别出心裁。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 余谪居于黄
③问余所以至此者④ 岁得帛千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山子亦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课外文言文阅读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②以耕氓①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剙(同“创”,开始)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注释:①氓:平民。②建德:窦建德(573-621)夏王,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今武城人。解释加点的词。
(1)以耕氓崛起(2)萧铣王楚翻译句子。
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夏王之所以能“定霸一朝,拓疆千里”,其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内文言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解释加点的词。
(1)以衾拥覆(2)腰白玉之环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一节记叙了作者求学经历中的“行路难”和“生活难”,请任选其中一点,从写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司马迁《李广传》)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②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虎而射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B.虽其子孙他人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
C.士以此爱乐为用以塞忠谏之路也(《陈涉世家》) |
D.因复更射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部分主要赞扬了李广什么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