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②以耕氓①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剙(同“创”,开始)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注释:①氓:平民。②建德:窦建德(573-621)夏王,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今武城人。解释加点的词。
(1)以耕氓崛起 (2)萧铣王楚 翻译句子。
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夏王之所以能“定霸一朝,拓疆千里”,其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 9分
屈 原 列 传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
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
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1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2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下列句中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伐:自夸。 |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 |
D.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追溯。 |
下列各组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D.博闻强记,明于治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 能。 |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①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②。迪深厚有器局③,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④。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⑤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⑥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注释】①先:祖先。②濮:地名。③器局:气量大。④擢知制诰:被升做知制诰。⑤部勒:部署约束⑥章献:太后。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A.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B.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C.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D.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⑴见()⑵亡()说说“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⑤晓锐士,擒贼,斩以徇”的意思。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有关李迪的事件。
你认为李迪是个怎样的人?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
(3)其人已心怪之()(4)果蔬皆不具()下列各句“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②又久之③公约之饭④其人心怪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是马也()(2)才美不外见()
(3)执策而临之()(4)策之不以其道()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已】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 B.若 孰若孤若毒之乎 |
C.过 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 D.见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过:_________(2)诣:_________(3)就:_________(4)悉:_________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两篇文章的了解,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