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i)】竹箱。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曳】拖着。【涂】泥。【往矣】去吧!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 | 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 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 | 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 |
|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 |
| 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 |
| 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文学常识填空和翻译句子。(共13分)(每空1分,每句2分)《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本文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应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文章第一句话是以_______和_______设喻,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第三句是由前两句的设喻引出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___”。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问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以光先帝遗德光:
(2)陟罚臧否 臧: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翻译:
(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翻译:这三段文字体现了诸葛亮对后主哪些方面的担心?(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伯牙善鼓琴鼓:_____________
②洋洋兮若江河洋洋:___________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知音:___________
④乃破琴绝弦乃:_____________用“/”标出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请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A.或以为亡() |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 C.扶苏以数谏故() | D.大楚兴,陈胜王()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
|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