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滴水不漏
谢志强
掌管国库的大臣行为可疑,他每天傍晚都要进宅院的一间耳房一次,进门后总要把门关上。其间待在耳房里究竟干了什么,无人知晓,但谁也没有从国库大臣身上和小屋方面看出什么问题。
王宫上下,已传得沸沸扬扬,说是老鼠管谷仓,猜测那房间里必定装满了他侵吞国库的财宝。甚至越传越具体,金银玉器堆放其中。反正,说得有鼻子有眼。传言出自国王的一位宠臣,他想取而代之,掌管国库,那可是肥差。
这位宠臣将传言如实禀报国王。国王疑惑,他一向信任国库大臣,况且,账目毫无疏漏,觉得国库大臣深邃莫测,犹如那间小屋。
宠臣进言:期望陛下降旨,不等转移赃物,尽快采取行动。
国王采纳了,这样,也可消除对国库大臣的误解,还他一个清白,身正不怕影子斜嘛。当然,有些事情,也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宠臣精心挑选了九名亲信,埋伏在国库大臣的宅院附近。
夕阳落下,国库大臣照常开锁、闭门。
宠臣一声令下,亲信翻墙而过,破门而入。随即点亮火把。
国库大臣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个老旧的小木箱,箱中有一套皮匠工具,一双高筒皮靴。
宠臣说:这些东西掩盖不了你的罪行,赶紧缴出你的赃物,国王可以免除你的死罪,我就不信你能滴水不漏。
国库大臣说:你怎可轻信谣言?
宠臣命令亲信搜查。火把照亮了窄小的屋子,人们四处搜寻,但并没有发现任何金银财宝。宠臣疑惑,每天进入这间屋子,难道就是欣赏一套破旧的皮匠工具和一双陈旧的皮靴?
国库大臣淡淡地说:让你失望了,我喜欢的物品你肯定没兴趣。
宠臣灰溜溜地离去,自知得罪了国库大臣。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拜见国王,将一把刀和一块裹尸布呈上,请求国王发落。
国王为难,没料到宠臣没等下令就私自采取搜查行动。国库大臣掌管国库,一向有“滴水不漏”的荣誉,而这两位大臣,是他管理王国的左膀右臂。他决定,对宠臣是惩罚还是宽恕,由国库大臣定夺。此举,也可以杀杀群臣之间明争暗斗的风气。
宠臣惶惶不安,认为这是国王给国库大臣制造了一个报复他的极佳机会。
得知国王的意旨,国库大臣笑了笑,好像未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说:好奇也很可爱,可爱得像顽童。
宠臣已一身冷汗,他想不到能轻易过关。他感激国库大臣的宽宏大量。
国王欣然,问国库大臣:为何珍藏那一箱旧物?完全不合大臣的身份。难道替自己设定了后路?大臣、皮匠,地位悬殊。
国库大臣检讨了自己,他那神秘的小屋,正是酝酿谣言的种子。他说:我以为正常的事,人们认为是异常,我不能惩罚好奇,不能激起更多的敌意。他还赞美了国王,说国王是太阳,臣民是星辰,但在太阳下面,每个人都可能隐藏无害的秘密。他说:感谢陛下能容忍每个人的隐私,谁都可能拥有一间神秘的小屋。
国王说:你这个隐私让人造成了错觉。
国库大臣说:陛下,我对您隐瞒了卑贱的出身,这种出身玷污了王族血统的纯洁。
国王表示,如同国库大臣宽恕宠臣那样,他也宽恕国库大臣,并请国库大臣说说事情的原委。
原来,国库大臣的父亲是个皮匠,早年(国王的父亲执政的时候)在京城闻名遐迩,专门制作皮靴,做工精良。当时,一位大臣定制过一双高筒皮靴。有一次,这位大臣受先王之命,沙漠探宝,迷失方向,断水断粮,躺在沙丘等死。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派随从朝各个方向去寻水。其中一名随从发现了一眼泉水,却无取水的器物,这位大臣便将皮靴脱给随从。一对盛满了水的皮靴,竟然不漏一滴水。
返回京城,那位大臣时常来感谢救命之恩。一时间,来定做皮靴的络绎不绝,但是,皮匠仍一个礼拜只制作一双皮靴。后来,大臣与皮匠结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皮匠的儿子。渐渐的,大臣提携了女婿。还在先王那里举荐了女婿。随着父亲的去世,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他的出身。
国库大臣接着说:陛下登基后,任命我为国库大臣,我想定要像父亲制作皮靴一样,把国库管理得滴水不漏,这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我岳父当初走出沙漠后,舍不得再穿救过他命的皮靴。后来,我就将父亲的皮匠工具和岳父的那双皮靴珍藏起来,单独存放在一间屋子里,每天都独自去看一次,好像跟父亲、岳父对话。
国库大臣最后说:陛下,这些年来,我隐瞒了自己皮匠儿子的身份,但现在我是陛下的老臣,我清楚,其他大臣都有王族纯正的血统,我唯一的能耐,就是小心翼翼地把陛下交办的事务做得滴水不漏。
国王觉得,国库大臣如此坦诚,事情原委讲得清清楚楚,在情在理,无懈可击,便允许国库大臣永远珍藏这个秘密,并且要求那位宠臣不得泄露小屋的秘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15期,略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开篇两段写国库大臣的神秘行为和王宫里对他的纷纷议论,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布下悬念,具有引人注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力量。
B.国王本来信任国库大臣,但国库大臣的深邃莫测和宠臣的进言让他对国库大臣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此要求宠臣尽快对国库大臣采取行动,以免赃物转移。
C.宠臣借机陷害国库大臣,想取而代之,捞个肥差,但搜查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自知阴谋败露,罪责不轻,所以主动请求国王发落,以获得国王对他的好感,从而得到宽恕。
D.国库大臣之所以把父亲的皮匠工具和岳父的皮靴珍藏起来,每天看一次,目的是为了长期隐瞒自己卑贱的出身,拥有一份属于个人的隐私,平安地做官。

E.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宫廷生活,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发展曲折有致,故事的背景相当复杂,构思巧妙,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楚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2)作品中的国库大臣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通观全文,宠臣的搜查行动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从作品整个内容看,小说题目“滴水不漏”意蕴丰富,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隐身人
刘荣书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男孩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他的父亲也这样问。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小屁屁洗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一句: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早饭留在餐桌上。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如果不是公休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
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
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的父亲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隐身人”的出现对巴顿产生了哪些影响?
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摸了摸:
(2)摸了一下:
巴顿为什么“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隐身人”的真相呈现前,小说做了哪些铺垫?
小说结尾处,巴顿的脸上为什么淌满了泪水?你体悟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康德在谈到美的特性时强调,美是惟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感性美中的感性形式总是个别的,因而也是有限的。而人的自由本质总是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人的精神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一个由有限朝向无限的发展过程。通过理性所获得的概念、理念,是一切有限的感性东西的概括,因而也是无限的。这样来看,美之为美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把握无限的、理性的东西。法国17—18世纪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布瓦罗认为,美必须表现人性中理性的东西,亦即普遍永恒的东西,美要创造‚典型‛。西方美学由此进展到属于理性美范畴的典型美。典型美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比感性美更为高远的精神境界。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可以吸取西方关于典型美研究的有益成果,但并不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在西方之后片面地研究典型美,因为西方的典型美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把人的自由精神境界放在超时空、超感性的概念王国,造成了美和自由的抽象性。即使西方现当代美学也反对这种传统审美观的抽象性。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就是这种反传统观点的重要代表。
海德格尔强调,在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的大统一体中,任何一物都是其显现的、出场的方面与其隐藏在背后的、不出场的方面的统一体。审美意识(诗、艺术品)通过当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背后不在场的东西,由‚显‛见‚隐‛,进入无穷无尽的隐蔽领域。这就是审美、艺术创造出的令人玩味无穷、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世界。海德格尔对他的‚显隐说‛所作的详细分析,指明了‚显隐‛的审美意识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对象性关系、功用关系。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显隐说‛,与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隐秀说‛所讲的意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颇相类似。包括‚隐秀说‛在内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更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亦即通过在场之‚象‛,显现出‚象外‛未出场的境域,从而体味到一种不分人我、‚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类似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的美。当今之世,我们既需要‚澄明之境‛的美,也需要‚天人合一‛的美。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包含‚民胞物与‛的思想:‚民胞‛,即人与他人平等互爱;‚物与‛,即物不仅仅是人所使用的对象。这正是针砭时弊之所需、提高审美的精神境界之所需。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联系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我有时甚至觉得,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
(节选自张世英《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有删改)
下列对于“美在于声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表明“美在于声色”的内涵式超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
B.声色之美是对人生低级欲望的超越,如果注重于形式、注重于实物,而不思超越,就无美可言。
C.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美在于“自由”,它能解放人的心灵,给人以不受功用欲念制约的愉悦感。
D.“美在于声色”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理性美,就是在感性形式中体现理性概念——“典型”,亦即布瓦罗所认为的“普遍永恒的东西”。
B.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强调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由“显”的东西可见“隐”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
C.中国传统的“意向说”与“隐秀说”相类似,都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
D.作者并不否认美学应该联系现实,但更强调美要高于现实,认为当代美学应追求以超越功利为本质的具有高远精神境界的美。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与海明威相见
马尔克斯
①1957年春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他偕同妻子漫步走过巴黎圣米歇尔大街时,我一下子便认出了他。他在街对面,正朝着卢森堡公园那个方向走去。当时他显得那样生气勃勃,富有活力。瞬间,我觉得自己被分割在自我的两个对立的角色之间。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上前请求谒见,还是穿过林荫大道,向他表达我谦卑的钦慕之心。我只是把两手握成杯形放在嘴边,朝对面大声喊道:“艺——术——大——师!”海明威转过身来,举起手,亮着孩子般的嗓音,对我高声叫道:“再见了,朋友!”这就是我见到他的唯一时刻。
②那时,我是个28岁的哥伦比亚记者,游荡在巴黎街头,毫无目的和方向。我的文学大师是两位各具特色的北美小说家。一位是威廉•福克纳,我从未有过眼福见到他。另一位就是从街对面向我道别的那个生命短暂的人,他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我生活中仿佛发生过某件事,而且这件事总是萦绕我的一生。
③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小说家读别人的小说只是想领会这些小说是怎样写出来的。我相信这话千真万确。我对浮现在纸页表面的那些秘诀并不满足:我们翻过书来就会发现隐于其间的缝口。我们以某种不可言喻的方法把书分解到它的实质部分,在弄清楚了作者的发条装置奥秘后,再把它回复原样。但把气力花在分解福克纳的书上,则是令人沮丧的,因为他似乎没有一个写作的有机体。人们力图剥去他纸页表面的东西,但随即映入眼帘的便是弹簧和螺丝钉,不可能再回复原样了。相比之下,海明威的灵感要少些,激情和狂热也少些。他极其严肃,把那些螺丝钉完全暴露在外.就像装在货车上那样。也许鉴于那个原因,福克纳便成为一位与我的心灵有着许多共感的作家,而海明威则是一位与我的写作技巧最为密切相关的作家。
④他阐明了这样一点——言简意赅对写作颇为有益: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如何把词句组织好。难以写下去时,重新读一读自己的作品还是颇为值得的。这样可以使自己时刻记住:写作始终是艰苦的劳动。“一旦写作变成你的主要癖好和极大的快乐”,他说,“那么只有死亡才能止住它”。
⑤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它揭示出这一观点:写作如同冰山,如果要想得到下面的八分之七部分的支撑,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⑥注重技巧无疑是海明威始终未能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博得声望的原因所在。但是,在我看来,《过河入林》这部最不受青睐的小说却是最有魅力和最富于人性的。正如他自己披露的,这本书开始是当做短篇来处理的,后来误入了长篇小说的松树林中。它1950年问世时,招来的批评是猛烈的,但也是不正确的。这本书不仅是他的最佳之作,而且还是他最富于个人感情的作品。当时他对已经逝去的那些不可弥补的岁月怀有思念之情,对生命之余的最后那几年有着令人心碎的预感。他从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把自己放在这样一种与世无争的地位。他的主人公死得那么平静、那么自然,但却蕴育着他本人后来自杀的不祥之兆。
⑦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半个世界都留下了海明威的足迹。在古巴一个庄园的住所里,他一直居住到逝世的前夕。那座房屋在树荫中仍保持着完整无缺,里面仍旧陈列着他的各类藏书、猎物和写字台,以及他生前从世界各地弄来的许许多多的小玩意。现在他虽然离开了人间,但这些东西却仍然存在着,他曾经以占有它们的魔法赋予它们灵魂,而现在它们则同这颗灵魂共存。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主要谈论海明威的创作技巧、文学成就,“与海明威相见”不仅指作者曾见其本人,更指海明威的创作对作者有萦绕一生的影响。
B.第⑧段以“螺丝钉”为喻对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对比,形象地表明前者更注重灵感和激情,而后者更看重写作技法本身。
C.作者既肯定了海明威在短篇小说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也客观地指出海明威由于过分在乎技巧而未能在长篇小说领域博得声望。
D.作者认为《过河人林》是海明威最富魅力的作品,原因在于海明威在写作中“误人了长篇小说的松树林”,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E.文章结尾叙写了海明威生前的住所,通过对书籍、写字台、小玩意等物件生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海明威的深切缅怀。
文章开篇写与海明威相见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马尔克斯从海明威那里得到了哪些写作启示?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老人与海》中的两段文字,简析海明威作品的独特魅力。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这是一个自己驾驶着小艇在墨西哥湾流里打鱼的老人,他现在已经出海84天而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②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环堍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人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慈善艺术大师吴东魁
阳春四月的一个下午,《世纪人物》杂志社有幸约见了这位著名的慈善艺术大师,初次相见,吴老先生那质朴的言谈,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
吴东魁,现任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世界华人书画院院长、华夏画院院长。他在鲁西南的泥土里寻找灵感,他创建了全国第一所私人艺术馆,他力争在有生之年要捐赠100所希望小学……从鲁西南到海内外,吴东魁用不断完善的丹青写意抒发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善意。
情牵故土 梦绕家乡
吴东魁生于鲁西南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带着兄弟姐妹艰难度日。但哪怕再艰难的岁月总需要一些亮丽的点缀,勤劳的母亲给予了他最初的艺术指导。他的母亲喜欢剪窗花、织鲁锦、用绣花针绣龙凤呈祥,将触目所及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灵巧的手创作出来,记录下来。吴东魁知道,生活时艰,但美却无处不在。观察生活中的美成了幼时吴东魁最享受的时刻。善于观察的他,用粗糙的树枝、废弃的木炭,在石岩上、墙壁上描绘着世间美好的事物。对于他来说,没有笔墨纸砚,作画之处便是天地之间。
现在的吴东魁依然会在午夜梦回间回到那个曾经给了自己美好童年的贫穷地方,但没有抱怨与嫌弃,有的只是亲切与眷恋,他把那里的苦难变成了一生的快乐,那里的苦难也因这种快乐有了生活的寄托。经霜历雨,吴东魁从小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他再也不会向生活低头,哪怕是无钱上学,哪怕是死里逃生,生活的苦难给予他的只能是对生命的理解与珍视。
天高飞鸟 点墨抒怀
吴东魁的大师之路并不容易。当他决定上学学习绘画,他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学费的问题。凭着自己的勤工俭学、勤俭持家,从上学到大学毕业,吴东魁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靠着双手、智慧和力量,他艰难地向绘画的道路前进着。上学期间,别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当有人尾随而至,才发现,吴东魁一个人在教室的地面上、黑板上进行着自己孤独的创作。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不画完三瓶水,不去睡觉。
毫无疑问,绘画正在一步步成为吴东魁生活的全部。为了热爱的艺术,他毅然放弃小康生活,而去追寻自己的绘画之梦。1978年,当吴东魁来到北京时,他穿着一身旧军装,脚踏一双旧鞋,身上唯一的财产是几支作画的毛笔,他每天的工作便是去美术馆看画,绘画给予他的精神食粮已然成为生活的最大支点。可以衣不蔽体,可以食不果腹,但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名利不争 上善若水
现在的吴东魁精通各种绘画手法,擅长各种生活题材,被誉为“全能”画家。他还被戏称为“艺术界的财神”。一幅《铁血冰心傲骨魂》被人以 68万元收藏;《竿挺叶张齐与天》经过多轮竞拍,以78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拍卖会上当代画家作品中价格最高的一幅;他的倾心力作《紫霞垂落燕高飞》更是以 205万元创下了拍卖价格的新高。吴东魁的个人画展,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展出,其画作也是大受中国传统绘画藏家的追捧。
名声大增,接踵而来的便是荣誉、鲜花和掌声,但从小与自然亲近的吴东魁在这时并没有利令智昏,出身贫苦的他知道,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历经了人生苦难,他知道这对这些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当自己的人生反转,他知道能够实现梦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也为了悼念自己的幼年困苦,他愿意捐出自己的努力。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捐赠100所希望小学。
吴东魁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先后在全国捐款2000多万元,捐赠上百幅书画。在全国中西部地区,他还捐献了以吴东魁小学命名的30多所希望小学及配套设施,这离他捐赠百所希望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在2007年,吴东魁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获得了“慈善画家”的殊荣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之一”的称号,“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2010年,由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吴东魁艺术馆、贵州读书援助协会联合设立的吴东魁国际艺术基金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他还希望在有生之年在山东省内建一所艺术类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
(选自2012年第4期《世纪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吴东魁艺术家的身份以及他为慈善事业做贡献的理想,这样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使读者对吴东魁有个大致了解。
B.吴东魁在上学学习绘画期间,靠自力更生解决了生活费问题,又给自己规定每天要画完三瓶水,这都是因为他太想出名了。
C.吴东魁的画作价格一路飙升,他的名声也大增,但荣誉、鲜花和掌声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他下一步的任务是专职做好慈善事业。
D.吴东魁画作的收入颇丰,但他没有去享受奢华的生活,而是用来做慈善事业了,先后在全国捐款2000多万元。

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小传,虽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传主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叹。
(2)童年的生活经历对吴东魁先生有何影响?
(3)这篇传记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慈善艺术大师吴东魁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读完这篇传记的感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