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说明( )
A.苏联谋求战略称霸计划受挫 |
B.美国称霸世界企图遭受打击 |
C.中国力求抗衡美苏世界大国 |
D.美苏争霸双方国际形象受损 |
从1986年7月,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15年漫长艰苦的“复关”、“入世”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继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先入世的国家与中国的矛盾消除 |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C.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
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的新阶段 |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
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 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学者相蓝欣在《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一书中提到:“(直隶义和团民中)船民的生活自蒸汽船引进后已一落千丈,常常找不到顾客,看着船板一天天地烂在河滩上。很多车夫马夫已失去了生活依靠,因为铁路运输既快捷,又便利。传统的驿站信使,虽有驾驭快马的非凡骑术,但远远比不上现代邮政电报的速度。”这一材料表明
A.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
B.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C.义和团民众对西方物质文明存在严重的误解 |
D.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