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
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
五行”学 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中国教育史论----太学)
材料二    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
-------《历史教学》1981年02期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同文馆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今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材料

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

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 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 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