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 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材料二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说到抗日战争,我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如此。一个群体绝非存在思想一致的情况,因而对同一件事情就存着多样的看法。有的人对侵华战争充满了真诚的忏悔,他们痛恨战争, 需要作深刻的反思。有的人对之充满矛盾,更有甚者,尤其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对在战争期间所犯的疯狂屠杀和大肆掠夺的罪行,采取回避、淡化、歪曲、篡改、抹杀 等多种手段加以掩盖。后者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批评。
——王志同《日本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在江东门的理由,说明江东门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日本人所述言论的含义。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 多架,而德国有 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ㅤㅤ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
材料二 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