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立法权力的四重界限: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绝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摘编自《政府论》
材料二 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他一再强调国无法则不立,国家治乱一系于法。并提出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民国立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适应时代,又要符合国情;在内容上要体现民权主义立国精神,在方法上要行国民创制、复决法律之制;要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立法务必根据大法,会议法律当与根本大法不相抵触。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违法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治理国家,建官分职,任贤选能至为重要,他们要尽保护人民之责,为人民谋享受法律保护之幸福。官吏是国民的公仆,要接受主人的监督,除国会代表国民行使监督政府的职权外,还需设立监察机关,专司监察,对官吏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他说,民国即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则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国家之义务,人人亦当共当。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首当守法,从舆论。凡百官吏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
——摘编自《孙中山法治思想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洛克与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实现其法治思想的途径,并分析其现实意义。(9分)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回答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是什么?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以往相比主要的版画是什么?简述中华民族严重危机的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恩格斯_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据此,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试论证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 |
|||
借款时间 |
借款对象 |
借款额(白银) |
借款附带条件 |
1895.7 |
俄、法 |
9896.8万余两 |
1.同意以海关税款为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
1896.3 |
英、德 |
9762.2 万余两 |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
1898.2 |
英、德 |
1.127 7亿余两 |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的税收(厘金)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
材料二《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材料三据统计,自1989年至2001年,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7万多家,利用外资金额3 814亿美元。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关键设备42 000项,总金额1 283亿美元。目前,世界著名的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已有约400家在华投资。2002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大借外债的危害。
(2)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结合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招商引资”对我国有何影响?
(4)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我们,这二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