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实验能到达预期目的的是
| |
实 验 内 容 |
实 验 目 的 |
| A |
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3PO4和Na2SO4水溶液的pH |
探究磷、硫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
| B |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4滴稀硫酸,煮沸几分钟,冷却,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
检验蔗糖是否已水解 |
| C |
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产生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 |
检验乙烯的生成 |
| D |
向AgCl沉淀中滴加少量KI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
验证Ksp(AgCl)>Ksp(AgI) |
证明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盐酸 |
| B.加入Ba(OH)2溶液 |
| C.测定溶液的pH值 |
| D.加入品红溶液 |
在复杂的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问题,下列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在含Ba(OH)2、KOH的混合溶液中缓慢通入CO2: Ba(OH)2、KOH、K2CO3、BaCO3 |
| B.在含NH4+、Al3+、H+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OH溶液:H+、Al3+、NH4+、Al(OH)3 |
| C.在含AlO2-、OH-、CO32-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AlO2-、Al(OH)3、OH-、CO32- |
| D.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2+、Ag+、Cu2+、H+的溶液中加入锌粉:Ag+、Cu2+、H+、Fe2+ |
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积恒定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M和一定量的N,发生如下反应:M(g)+N(g)
E(g)。当反应进行到4 min 时达到平衡,测得M的浓度为0.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 min时,E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6mol/L |
| B.4 min时,用M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min) |
| C.4 min后,向容器中充入不参与反应的稀有气体,M的物质的量减小 |
| D.4 min时,M的转化率为80% |
根据下列操作及现象,判断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序号 |
操作及现象 |
结论 |
| A |
将0.1 mol·L-1氨水稀释成0.01 mol·L-1,测得pH由11.1变成 10.6 |
稀释后NH3·H2O的电离程度减小 |
| B |
常温下,测得饱和Na2CO3溶液的pH大于饱和NaHCO3溶液 |
常温下水解程度: CO32- >HCO3 - |
| C |
向25 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FeCl3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红褐色 |
温度升高,Fe3+的水解程度增大 |
| D |
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
产生的气体为乙烯 |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①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 A.只有②⑥ | B.只有②⑤ | C.只有②③⑤ | D.只有②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