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高兴)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濡;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yi句首语气词,相当于“惟”“唯”)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成适:刚刚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C.岁且荐饥,讼繁兴狱:监狱
D.既以名亭,又而歌之从:接着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有喜则名物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B.越三月乙卯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C.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大风浪不能鸣也
D.又可忘邪孰能讥之乎

13.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卒:最后
B.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C.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求学的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即除魏阉废祠以葬之
B.有怠而欲出者而为秦人之所劫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其孰能讥之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但同一般的游记写法有所不同,作者并不侧重于写景,而是着重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议论。
B.本文结构严谨,叙述和议论前后照应,如第一段提到“华山”的误读,为后文论述“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埋下伏笔。
C.本文详略处理非常艺术,对慧空禅院、石碑、前洞的描写较少,对后洞的奇妙景色则描写较多,这样就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D.作者从游洞的亲身经历中感悟到:要看到世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志”“力”“物”三者兼备,其中“志”最为重要。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译文: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也。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文末又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陛下励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曰:“恭惟皇帝陛下励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 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①,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②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亮,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注释】①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 ②羹胾ɡēnɡzì,肉羹和大块肉,也泛指菜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上《中兴五论》,奏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B.是有大功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醉中戏为大言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以其事首刑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陈亮“才气超迈”和“直言无讳”的一组是

A.①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
②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B.①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
②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
C.①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
②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
D.①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②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喜欢谈论军事,擅长写文章,郡守周葵读了他写的《酌古论》,大为赞赏;隆兴初年,陈亮上奏章反对和议,但他的上书再无回应。
B.上书没有回音,陈亮并不气馁。回故里后,他边讲学,边著述,又认真考察了历史和现状,看到妥协投降的莫大危害。怀着一腔爱国热忱,陈亮接连上书皇帝,反复申述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
C.孝宗读了陈亮一篇篇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政策的雄奇文章,被深深震动,他欣然接受,并认真采纳了陈亮的主张,甚至准备给陈亮一个重要的官职——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可惜陈亮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D.再度回归故里后,陈亮曾一度落魄醉酒,与人豪饮。某次乡人会宴,与陈亮同桌者回家暴死,陈亮被怀疑投毒杀人入狱。幸亏大理寺少卿郑汝谐极力向光宗陈述,陈亮才得以免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知嘉佑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
六年,参知政事。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下列每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不然,将为敌有

隧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下面全部表现欧阳修“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①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②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④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⑤凡边防久缺屯戌者,必加搜补⑥为安石所抵,故求归愈切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幼年丧父,学习勤苦,聪慧过人,长大后,卓有声誉。他有感于当时文坛的写作陋习,决心学习韩愈文风,与尹洙亦师亦友,与梅尧臣作诗唱和,名冠天下。
B.范仲淹因言事被贬,欧阳修上疏为其辩解,遭到司谏高若讷的诽谤,结果被贬为夷陵令,后被征召掌书记,他笑谈进退,辞而不受。
C.欧阳修出使河东时,正赶上战事,有人想放弃麟州,在欧阳修的劝说下,麟州得以保存,在他的倡议下,很多的田地得以耕种,百姓的赋税也得以减轻。
D.欧阳修主持贡举,大力打击“太学体”,虽然阻力很大,但最终扭转了科场习气,他为官尽心政事,注重实效,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死后谥号文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房彦谦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世为著姓。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后丁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若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司隶别驾刘陀,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陀亦不敢为恨。
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
彦谦居家,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节选自《隋书·房彦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兄彦询,雅有清鉴雅:平素
B.雅有词辩,风概高人高:超出
C.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固:坚持
D.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亢礼:高声论礼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 /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C.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 /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D.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房彦谦有操守的一组是
①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
②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
③刺史惮之,皆为之拜
④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
⑤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
⑥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彦谦事奉继母,超过了他的生母,每年四季的山珍水果,自己不先吃,让继母先品尝。
B.房彦谦为官惠民,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当时的大文豪内史侍郎薛道衡,也对他特别地尊敬。
C.房彦谦为人正直,凡是他所举荐的,都是杰出的人才;彦谦弹劾他人时,被弹劾者竟然没有怨言。
D.房彦谦虽然身居高官,但平时勤俭朴素,所得俸禄,都拿来周济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
②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
③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洋
【明】王思任
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污也。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
吴闳仲送我,挈睿孺出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俄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又不知天上某某名何色,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溪西一带山,俱以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
日益曶,沙滩色如柔蓝懈白,对岸沙则芦花月影,忽忽不可辩识。山俱老瓜皮色。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煜煜不定。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将亦谓舟中之子,既有荡胸决眦之解,尝试假尔以文章,使观其时变乎?何所遘之奇也!
夫人间之色仅得其五,五色互相用,衍至数十而止,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心未曾通,目未曾睹,不得不以所睹所通者,达之于口而告之于人;然所谓仿佛图之,又安能仿佛以图其万一也!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
(选自《新编古文观止》)
【注】①污:不流动之水,谓此江多滩石,水流不畅,船行艰难。②曶:昏暗。③阿闪:佛名。此指佛的奇妙。④卿丽:祥瑞的云彩。⑤遘,遇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挈睿孺出船口()
⑵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⑶又有夜岚数层斗起()
⑷衍至数十而止()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小洋前水路的艰险;第二层写令人心情豁然开朗的小洋印象;第三层写小洋夕照的美妙绝伦;第四层写作者对小洋天上人间的无尽感慨。
B.文章出语简练而新奇,“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中的“欺”和“放”两字,尤为奇绝,不仅表现出水路的惊险,也为小洋的出现做了铺垫。
C.文章写小洋夕照,先是用了一连串的色彩比喻,再以突发奇想的“大染局”来概括这种色彩的丰富与美妙,可谓绝妙。
D.最后一段感慨,很有些对人间的不满和无奈,在大自然的富庶面前,作者突然悟到了人间的贫穷,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文中加下画线的句子。
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
⑵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
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
⑷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
⑸何所遘之奇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