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孝弟力田,以雄乡里赀 资财
B.不敢犯;犯之亦不  校:计较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待遇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遗憾

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平未尝有人失色失言者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去岁十月初一日往樊将军穷困归丹
D.死也,皆呱呱而泣曰秦王恐破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B.戴硕为人忠厚谦让,从不说人坏话,也不曾和人闹翻过脸或恶语相向,即使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他人过失。因为他的醇厚谨慎,在二十一岁时,补官博士弟子。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A.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B.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C.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D.十日前/有书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兴起者,辄喜不寐
(2)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3)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细丝。
B.苏子然愀:忧愁凄怆。
C.而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D.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虽:虽然。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师道之不传久矣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
C.举匏尊相属木直中绳,輮为轮
D.山川相缪,郁苍苍知不可骤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糜鹿
C.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饮黄泉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渺渺兮予怀
B.客有吹洞箫者
C.而今安在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对上面语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描述曹操打败刘备、攻破荆州、沿江东下、战舰千里、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目的是赞扬曹操的军事才能。
B.文中之“客”有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悟。
D.苏子的思想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而绝江河(横渡)
B.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C.则耻师焉,惑矣(疑惑)士大夫之族(类)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
C.其可怪也欤其皆出于此乎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吾从而师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其曲中规
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为之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