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A.农业发达 | B.商业发达 | C.牧业发达 | D.资本主义萌芽 |
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
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
B.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