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不能说明
| A.北方长期战乱,货币具有物物交换的特点 |
| B.河西走廊和两广地区发展外贸,故以贵重金属为货币 |
| C.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 |
|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纲常伦理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陆九渊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
|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