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所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1)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再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关于和谐的一种观点。
材料二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2)材料二中的“改良”和“革命”这两次历史事件在思想上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胡适在 1923 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3)材料三中《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杂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的含义。
材料四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材料四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哪一次会议?它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什么?
在世界历史上,国际格局的确立,是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的,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的“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为确立“和平制度”,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哪两次国际会议? 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图是罗斯福、丘吉尔及斯大林参加某次会议的照片
(2)材料二图片与二战中召开的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奠定了哪一时期国际格局形成的基础?
(3)当今世界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即实现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自近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263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工人总数34110~40810人,占当时近代企业全部工人数的37.33~41.62%。
(1)请举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例。洋务派创办的这些企业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 (1952年产量) |
印度 (1950年产量) |
美国 (1950年产量) |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2)材料二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情况?我党和政府为此采取了何种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的洋务运动与新中国针对材料二所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 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四大发明作用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评述。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材料二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 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 ---鲁迅
针对上面两段材料中的不同说法,请你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评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有关秦朝的哪些信息?
材料二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2)依据材料二,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评价?
(3)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请你列举两项清政府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请问,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得益于何种计划?该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2)“一化三改”中的“三改”具体指什么?
(3)“三改”使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三改”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
(5)你认为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怎样的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