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示意图A和B中,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另一小组同学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
酵母膏 |
无机盐 |
淀粉 |
纤维素粉 |
琼脂[ |
CR溶液 |
水 |
培养基甲 |
+ |
+ |
+ |
+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如图,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图丙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种物质变化和形态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分裂的细胞集中在甲图的 (填图中的数字),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2)研究表明细胞的呼吸速率在细胞分裂各时期是不同的,图乙的c阶段后耗氧量较多,这与分裂期需要大量的相适应。
(3)根据诱变育种原理,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乙的阶段(填图中字母)。
(4)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较活跃的时期是乙图中的(填字母)。
(5)丙图呈现了一种物质变化和形态过程,该过程的物质变化主要是。
(6)在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
下图是氮在自然界中和生物体内转化过程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作用来完成的。能够完成该作用的微生物可以分成两类,其中根瘤菌属于,它的新陈代谢的类型是。
(2)自然界中将NH3转化成NO3-的生物是,该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与植物略有不同,是通过作用来实现的。它的碳源是。
(3)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NO3-是通过的方式完成的,NO3-进入植物体后主要用于等有机物的合成。
(4)图中⑤为作用,⑥为作用。下列氨基酸中,不能通过⑥过程来合成的是
A.丙氨酸 | B.甘氨酸 | C.赖氨酸 | D.谷氨酸 |
(5)如果为了预防禽流感,对鸡注射了禽流感疫苗,并同时连续饲喂用15N标记的氨基酸若干天,几天后,检测其血清成分中15N有明显增高的物质是。能够分泌该物质的细胞是。
右图为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该图是青蛙皮肤细胞和菠菜叶肉细胞的一部分,判断它们是何种细胞的依据是__________。
⑵该图中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 ],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是(填标号)。
⑶在图甲和乙中结构相同而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________,若该图中的细胞被某病毒寄生,则合成及分泌抵抗该病毒的物质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 ______ (用图中标号及箭头表示)。
⑷若该图中细胞乙是青蛙(2N)精巢中的某个细胞,即将进入分裂期,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亚显微结构是[9]和[ ]________,你将看到的染色体数目最多为
_N。
⑸若该图中细胞甲是菠菜叶片中的维管束鞘细胞,则没有图中的[ ],菠菜叶肉细胞最初产生的有机物是_________。在细胞代谢中此物质还可以被利用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⑹若该图中细胞乙是杂交瘤细胞,在大量培养过程中培养液必需有等物质(写5种)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⑴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⑵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后者抵抗力稳定性较强。原因。
⑶若甲图中捕食者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则捕食者感受这种气味的细胞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根据图乙,在丙图中画出植食性昆虫在t0-t2时间段的数量变化曲线图。
⑸若生产者在相当于乙图中的t1时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KJ。根据环境容纳量的概念,请对草原的合理放牧提出建议。
癌症是威胁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人的正常细胞中,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很多原癌基因的产物都是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因子;抑癌基因的产物会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期阻止细胞周期的进程。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可能通过改变正常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结构或功能使其变为癌细胞。癌细胞具有扩散性和浸润性,能通过一定途径转移至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增殖,这是癌症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年老体衰的人细胞发生癌变后,癌细胞特别容易冲破细胞的识别作用,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所以易患癌症的大多为老年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改变正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变异。变异的来源可能是。
(2)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从该特点看,致癌因子改变的基因是。癌细胞的特点之二是具有扩散性,原因是。
(3)老年人易患癌症的原因可能是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无法识别并杀死癌变的细胞。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是有关系的,从代谢的角度讲,衰老的细胞特征是。
(4)癌症又叫“细胞周期病”,目前医学上常用化疗来治疗癌症,请分析化疗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