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2014年1月1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10位教科文卫体界和基层群众代表到中南海,听取他们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李克强总理说,无论是尖端人才,还是基层群众,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我们希望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听到来自社会、民众真实的声音,让我们的工作更符合人民的心愿,体现人民的意志。政府为人民办事,就需要改进工作中的缺点,请大家敞开心扉,讲意见建议,包括对政府的批评。
(1)请运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运用政治生活所学知识回答,李总理的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政府工作基本原则的?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2010年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3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米袋子’安全”的原因。
(2)分析“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对农民生产会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一: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宁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了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简述其内容。
材料一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与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比例的对比:
材料二“感动中国”人物——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又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如今,逢年过节,不同民族的子女们都会回家团聚,围在老人身边……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感受到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3月15日,即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传言开始在网络上出现。网下传播加固了谣言并开始引发恐慌。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时间,人心惶惶。
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与此同时,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恐慌性的抢购风波逐渐被平息。
结合材料,请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防止类似风波的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