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话题。20世纪两次世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创伤。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中,战争双方都利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技术制造了许多新式武器。由于新式武器投入战争,使双方伤亡人数达到3000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400亿美元。参加国家共有30多个,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
材料二:中国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抗击了70%的日本侵略军,最终以3500多万儿女捐躯为代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材料三:新华网2014年7月9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9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习近平指出,我和普京总统已决定,2015年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材料四: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力量。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性质。
(2)根据材料一,请写出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一例。一战中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为什么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建立了哪一联盟?其建立的标志什么?第二次世界的重要转折点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什么趋势?
(6)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如何才能做到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流行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
材料二: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
国家名称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 |
3 |
2 |
1 |
4 |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
1 |
4 |
5 |
2 |
材料四:一战损失统计
死亡人数 |
受伤人数 |
经济损失 |
1000万人 |
2000万 |
3400亿美元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了哪一事件的冲击? 这一事件中最具标志性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交通工具的革新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存在什么矛盾?由此最终演变的结果是什么?
(4)材料四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何警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材料三: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所示的事件是什么?对欧洲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日本“五年以后”通过与中国签订的哪一条约“得到了回报”? 这一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
材料一:现在君临之大汗,名称忽必烈汗,今特述其伟业,及其朝廷一切可以注意之事实,并其如何保持土地、治理人民之方法。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忽必烈”是谁?
(2)材料二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是否属实?
(3)简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并指出本书的作用。
读图分析题
(1)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这条路线的起点是,最远可到达
(2)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 (朝代),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___。
(3)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
(4)这条路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材料阅读一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有什么功绩?
秦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一夫”是指谁?“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一问题你能回答吗?
“一夫”是指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提到的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推行什么政策?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