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宿迁)学习了“机械效率”后,小明知道了同一动滑轮提升不同重物机械效率不同.他想知道自重不同的动滑轮提升相同重物机械效率是否相同.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三个自重不同的动滑轮进行了实验,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
动滑轮自重G0/N |
被提升钩码重力G/N |
钩码上升的高度h/cm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
① |
0.2 |
6 |
5 |
3.2 |
10 |
93.8% |
② |
0.5 |
6 |
5 |
3.4 |
10 |
88.2% |
③ |
1.5 |
6 |
5 |
4.0 |
10 |
﹣ |
(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 拉动;
(2)第③次实验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上竖立一块平面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实验室,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蜡烛B与A等长,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这一侧观察同时手移动 (选填“A”或“B”直到它跟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
(1)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关系;
(3)找到A的像的位置后,连接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接与玻璃板所在直线 .
(4)如果在玻璃板后面贴上一层不透明的纸,从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 看到燃烧的蜡烛.(填“能”或“不能”)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进行.(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 (填选“在”或“不存在”).由此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将光恢复原状,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会发现折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实验时,小丽向烧杯中倒入温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 .
(2)如图为小丽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错误之处是 .
(3)纠正错误后,她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分析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由此可判断当地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实验中观察到,沸腾时烧杯中的水产生大量气泡,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时撤去酒精灯水 (选填“能”、“不能”)继续沸腾,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某同学在探究音调与响度有什么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是锯条的振幅 ,听其响度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