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中考黑龙江龙东卷】阅读《谈自立》一文,回答小题。(共9分)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自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阅读《眷恋那棵老柿树》,完成问题。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⑪“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⑫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⑬“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⑭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⑮“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⑯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⑰“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⑱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有改动)

(1)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

时段

语言

动作情态

踏上列车

没有语言

神色庄重

  

“就要经过我的家乡”

深情地注视

不一会儿

“就是我的家乡”

  

此刻

  

沉默凝望哭了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

(3)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4)从下列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

(5)在这篇读后让人泪目的散文中,三个人物均有闪光之处。哪个人物最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阅读《拐弯》,完成问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月到天心

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②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③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看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④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⑤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⑥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⑦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⑧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有删改)

文本二: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其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情感自然真实,静心启智;语言清新隽永,含蓄有力。

文本三:记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取得这样的成就,您有什么诀窍吗?

林清玄: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都珍贵得不得了,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每天写一点,一个月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这段经历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我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对欲望也不会太敏感。所以,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记者:如今的时代欲望膨胀、光怪陆离,您认为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您觉得文学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选自林清玄和记者的谈话,有删改)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

(2)赏析下列句子。

①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从修辞的角度)

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结合文本从作者语言风格的角度)

(3)结合三则文本,请谈谈“心中的明月”、文学与你的人生的关系。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作者由童年时乡下的明月写到王阳明笔下的月再写到邵雍笔下的月,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特点。

B.在“我”的童年里,月光就像引路的灯光一样,跟着“我”,照着“我”,以致月亮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一种亲切的生命。

C.我们不仅要看到天上之月,更应该在心里埋藏一轮明月,做一个自带光明的人,让心灵的月光散发永恒之美。

D.作者从小在大山中长大,生活虽然很苦,但心思单纯,有文学作为心灵的寄托,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E.“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人的心眼小,月亮就比山小;人的心眼大,月亮就比山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