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
|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
|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
|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
|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
|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
|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
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 B.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 C.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 |
| D.经济发展不平衡 |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
|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
|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 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
| 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
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
|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
|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
|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