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
第二步 |
|
甲 |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
乙 |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
丙 |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
丁 |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
A.甲 B.乙C.丙D.丁
《新全球史》记载,大约在中国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其实在中国已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
A.促进了井田制逐步瓦解 | B.标志了小农经济形成 |
C.推动了部分诸侯国实力大增 | D.反映了冶铁工艺的发展 |
下表记录着某学者讲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部分教学内容。据此判断,该学者的讲授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 |
史实 |
背景 |
魏 晋 |
指定地方官吏中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 |
地方割据,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 |
隋 朝 |
选举权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
国家统一;对人才的渴求;旧制度的落后与弊端日盛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C.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D.科举制度的影响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 B.朱元璋立足于改革君臣关系 |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 D.《孟子》中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要求 |
图中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甲、乙两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
C.两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