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场叫纪念的雪
海飞
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
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
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
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碳一样丢掉大辫子。
程音的手轻盈地扬起来。清脆的声音里,小兵捂住了自己的脸。许多人都在看着这一幕,小兵把头低下去,他的脸涨得通红,青春痘也闪闪发光起来。有很多乘客在私语,他们觉得一个小兵骚扰女孩,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到站了,绿色的军服就在这些议论声中惊慌如小兔般一闪而过,汽车继续前行,程音看到下了车的小兵正在往车窗里张望着,一只手仍然捂着脸,像是牙疼的样子。
程音是去试镜的,一家洗发水公司看上了程音的长发,想请她拍广告,且报酬不菲。在进入广告公司前,程音捧着自己的大辫子轻声说,大变子,谢谢你为我挣钱,
不久以后,程音代表团市委去看望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
程音拎着花篮,来到了英雄的病床前。
英雄是从重症监护中心撒出来的,他的病房堆满了鲜花,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医生告诉程音,英雄已是弥留之际,家人因为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看来是来不及赶到了。
程音的心就像被麦芒扎了一下,她把鲜花放到英雄的床头柜上时,突然愣住了,她看到英雄的眼睛和绷带外的半张没被烧坏的脸,分明就是那个在车上摸她大辫子的小兵。
程音愣了半晌。她忽然听到英雄的喉咙在翻滚着。
英雄的嗓子被烟熏坏了,但是程音还是能听清英雄说了什么。
英雄说,对不起。
程音的脸一下红了,她看到一屋子的人都在注视着她,还有一些英雄的战友们。
一位少校上前敬礼。
少尉说,同志,小郭没有说过话,看到你后,他说话了,他可能有话要对你说,你能了了他这份心愿吗?
程音点点头,她伏下身来,把耳朵贴在英雄的嘴边。
英雄断断续续地说:我姐把我和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自己积劳成疾去了,姐姐有一对大辫子。我看到了你,就想起了姐姐,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
英雄的声音渐渐弱下去了。
大家看到,程音慢慢直起身子。
医生上前对程音说:对不起,英雄恐怕不行了。
程音拿过旁边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大辫子。她把辫子放在了英雄缠着绷带的手中。英雄笑了一下,慢慢合上来眼睛,他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来。
程音伏下身去,轻轻地用唇触了英雄的唇。然后,程音听到病房里响起了哭声。
她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着,程音慢慢走出病房,她的眼泪依然停不下来。
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少尉带几个兵跑到了程音的前头,他们挡住了程音的去路。少尉把手举到帽檐,向程音敬了一个军礼。几个士兵也齐唰唰地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程音抹了一把泪,悄悄地走开了,走进医院外的一片阳光里。
程音从包里掏出了合同,那是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报酬有五位数之多。
程音轻轻地把它撕成了碎片,有一些碎片从她手上滑落,纷纷扬扬的,像一场雪。
程音知道,这场雪的名字叫做纪念。
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程音也知道,她的青春,从短发飞扬的那一刻起,将再次开始。
(l)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叙述方式多元,有直接叙述,也有间接叙述,小兵见义勇为的英雄身世的叙述是通过间接叙述完成的。 |
B.文章的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的表达等都会构成影畸。 |
C.程音去广告公司试镜的叙述,与下文韵撕毁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合同这一情节相映豫,对升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
D.“凤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n的描写,寇在说明程音对剪掉长发的豁达,头发剪短了,还会生长,美丽的青春形象还会回来。 |
E.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英雄小兵的形象,是线索性的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2)作品中程啻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题目《一场叫纪念的雪》含义丰富,这个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请加以具体分析。
(4)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时极具戏剧性,请你从小说情节的设定和程音的内心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本篇小说的戏剧性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凤凰的翅膀
林清玄
我时常想,创作的生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恒星或行星一样,发散出永久而稳定的光芒,这类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类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样,在黑夜的星空一闪,留下了短暂而眩目的光辉,这类作品特别需要灵感,也让我们在一时之间洗涤了心灵。
两种创作的价值无分高下,只是前者较需要深沉的心灵,后者则较需要飞扬的才气。
最近在台北看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颇为费里尼彗星似的才华所震慑。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车上邂逅年轻貌美的女郎而下车跟踪,误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里有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员,有歌舞女郎、荡妇、泼妇、应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费里尼像在写一本灵感的记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现出光辉耀眼的才华。
这些灵感的笔记,像是一场又一场的梦,粗看每一场均是超现实而没有任何意义,细细地思考则仿佛每一场梦我们都经历过,任何的梦境到最后都是空的,但却为我们写下了人世里不可能实现的想像。
诚如费里尼说的:“这部影片有如茶余饭后的闲谈,是由男人来讲述女人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但是男人并不了解女人,于是就像童话中的小红帽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一般。既然这部影片是一个梦,就用的是象征性的语言;我希望你们不要努力去解释它的涵意;因为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有时候灵感是无法解释的,尤其对创作者而言,有许多灵光一闪的理念,对自己很重要,可是对于一般人可能毫无意义,而对某些闪过同样理念的人,则是一种共鸣,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盏灯。
在我们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艺术创作者真是如凤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躯上还拖着一条斑灿的尾羽;它从空中飞过,还唱出美妙的歌声。记得读过火凤凰的故事,火凤凰是世界最美的鸟,当它自觉到自己处在美丽的颠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火焚自己,然后在灰烬中重生。
这是个非常美的传奇,用来形容艺术家十分贴切。我认为,任何无法在自己的灰烬中重生的艺术家,就无法飞往更美丽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无法穿破自己,让人看见更鲜美的景象。
像是古语说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启帆之际,将岸边的舟船破沉,则对岸即使风光如画,气派恢宏,可能也没有充足的决心与毅力航向对岸。艺术如此,凡人也一样,我们的梦想很多,生命的抉择也很多,我们常常为了保护自己的翅膀而迟疑不决,丧失了抵达对岸的时机。
人是不能飞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却可以振风而起,飞到不可知的远方,这也就是人可以无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读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书,里面谈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这种思想的神光虽是肉眼所不能见,新的电子摄影器却可以在人身上摄得神光,从光的明暗和颜色来推断一个人的思想。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神光便已到达他的身侧温暖着我们思念的人;当我们忌恨一个人的时候,思想的神光则会到他的身侧和他的神光交战,两人的心灵都在无形中受损。而中国人所说的“缘”和“神交”,都是因于思想的神光有相似之处,在无言中投合了。
我觉得这“思想的神光’与“灵感”有相似之处,在“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时,灵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灵感是专注的飞向远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灵感是无所不在,像是沉默的、宝相庄严的坐在心灵深处灯火阑珊的地方。
灵感和梦想都是不可解的,但是可以锻炼,也可以培养。一个人在生命中千回百折,是不是能打开智慧的视境,登上更高的心灵层次,端看他能不能将仿佛不可知的灵感锤炼成遍满虚空的神光,任所邀翔。
人的思考是凤凰一样多彩,人一闪而明的梦想则是凤凰的翅膀,能冲向高处,也能飞向远方,更能历千百世而不消磨——因此,人是有限的,人也是无限的。文章为什么以“凤凰的翅膀”为题?请简要分析这样命题的好处。
文中划线的段落是怎样形象地描述“灵感”的?
文章结尾处说“人是有限的,人也是无限的”,请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朱光潜
谁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晴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尝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
A.对一切事物,看法都可以有多种,可以从美丑、真假、善恶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因为看法有多种,所以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
B.因为画家拥有有审美的眼晴,所以他去看古松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才能见到美;而木商和植物学家就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态度。 |
C.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而是要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思考。 |
D.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所以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
E.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人有饮食之欲,但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另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根据作者的美学观点,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是壶就可以贮茶,是杯就可以装水,实用就好,不必求它们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 |
B.饿了就吃饱饭,困了就睡觉,冷了就添衣,何必又呕心沥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 |
C.基于科学的态度,我们能判断某些人和物对于人的生活有益,而有些对于人的生活有害。 |
D.在历史长河中,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湮没了,而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
作者在本文结尾处写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作者曾在《谈美》后文中提及:“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等观点,请结合本文陈述的三种态度中的某两种,来分析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怎么好意思
刘 永
儿子进门的时候,郭守业正面朝里躺在床上。悄无声息。
儿子诧异,这是他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
“爸,你咋没做饭?爸,爸……”
“嗯。”良久,郭守业才有气无力地支吾了一声。
此刻,躺在床上的郭守业比濒死都难受。
“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老战友的那句话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郭守业跟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已是而立之年,仍然孤家寡人,不是找不到,是不愿意找,对儿子而言,电脑游戏的魅力远比老婆大得多。长久以来,儿子下了班就钻进自己房间,大门不迈二门不出。长期以来,日常开销全由郭守业承担。郭守业早年的积蓄虽给妻子的身体“耗光”了,可他还能凭靠1200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只是近来物价犹如洪水猛兽般突涨,现在这些钱连吃饭都不够了,更别说还要缴水电煤费。
儿子的收入高出郭守业好多倍,但从没给过他一分钱。之前,郭守业一直觉得向儿子要钱这事太不好意思,每次想开口,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总先入为主,那时候,妻子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说:“老郭,孩子就托付给你了。”没等到郭守业点头应承,妻子脖子一歪人就走了。
可是再不开口不行了,这日子眼见揭不开锅了。前段日子他倒是给儿子委婉地提过一次,可是儿子只顾埋头吃饭,没接他的话茬,但从儿子的脸色来看,那是不想给。于是郭守业日思夜想,就想出来一个开始以为两全其美现在却让他无地自容的“馊”主意来。这不,上午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化验科当主任的战友差点就把指头戳在他的脸上了,一句“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郭守业这张老脸再也搁不住了,他本来就是强迫自己来的,经老战友这么一说,不知咋的不争气的眼泪就下来了。
战友一看这情势,觉得刚才言重了,兴许老战友还真是遇到了难题,就问他到底怎么了,怎么会用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郭守业的嘴巴咂吧了好几次,才有些避重就轻地说出了缘由。
听完郭守业断断续续的叙述,战友久久无语。于是,二话没说转身去了隔壁。过了会儿,战友来了,手里多个信封,说需要的单据都在里面。郭守业做贼似的把信封塞进内衣口袋,然后头也不回地溜出医院,等回到家来他才发现,信封里面除了单据,还有2000元钱,郭守业瞬间红了眼圈……
这时,儿子发现了桌子上的检查单。良久,无言。
“爸,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显然儿子是悲伤的,这让郭守业很是过意不去,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戏他必须得演下去。他说:“亮亮,别担心,千万别担心,医生说了,这是早期,通过长期药物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嗯。”儿子无语,表情肃穆,有很重心事儿。
这一夜,儿子唯一的一次没趴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听得见儿子在屋里和客厅里来回踱步的声音,这说明儿子还是在乎他这个老子的,以前的种种只是假象而已,想到儿子为自己难过,郭守业很有些负罪感。
这时,脚步声朝他的卧室走来,他赶紧翻身面对墙壁。爸,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欲言又止,灯影里,儿子的手里拿着东西,似乎是一个大信封,郭守业马上断定那是钱。想到此郭守业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向儿子要钱,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他真想跳起来抽自己耳光。
“爸……”儿子叫着在他的床头坐下来。郭守业缓缓转过身来。儿子手里果然拿着一个信封,这信封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亮亮,别担心,我的病一定能够治好,爸爸有信心。”
“爸……”儿子的眼泪下来了。看着眼前的儿子他心内如焚,他真想说出真相,可是他又不能。
“爸……”儿子声音颤抖着,一只手缓缓伸进信封。郭守业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
“爸,这是咱家的房产证,我想……”
“亮亮,房子不用卖,大概,大概几千块钱就能治好的。”
“不,不,几千元我是有的,我想,我想……”
儿子欲言又止,显出深深不安。
“亮亮,有啥话你就说吧。”
“爸,我想,趁,趁您还在世时把房子,过,过到我名下,因为,因为以后会很麻烦的。”
儿子的一句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险些将郭守业从床上劈倒在地上。刹那间,他的五脏六腑纠结在了一起似的剧疼难忍,尤其是肝部,霍霍的疼,刀剜一般,他的整个身体怕冷一样痉挛着缩成一团。
“八成,八成我是真的得肝癌了。”他想。小说标题“你怎么好意思”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郭守业的形象。
针对郭守业装病来向儿子要钱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有人认为不该这样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
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生活在社会底层者,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被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把“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贵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 “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 “仁”(73.6%)、“信”(71.7%)、“义”(65.5%);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 (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在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须辈出君子,亟须倡导“君子人格”。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国才能日臻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国”——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关于“君子”的格言,而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但丁说得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知识不能只写在书本上,美德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唯贤唯德,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下列关于“君子人格”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年龄长幼,只有具备君子人格,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
B.君子人格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
C.君子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它会被赋予新的内容。 |
D.君子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智慧,是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 |
E.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昭示出“君子人格”是当下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
B.当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C.当今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它是使“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的根本原因。 |
D.“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是使和谐社会不至于沦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使中国日臻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
为什么“君子人格”的信条不会过时?请结合文意概括。 ( )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为什么人要追求知识和美德?请结合文意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
陈一鸣
①好莱坞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离开人世一个星期后,在那个阴郁的午后,当我漫步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时,仍然看到在台历的“星星”旁布满众多影迷献上的花环、花束和蜡烛。在这个小小的悼念台前,不时有过往的行人驻足,或拍照,或沉思,或祈祷……
②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
③3月23日清晨,饱受多种病痛折磨的泰勒安详地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程,在“天使之城”洛杉矶永归天国。年轻时被称为“玉女”,41岁后荣升“玉婆”,泰勒的一生以参演55部影片、两次奥斯卡封后,留下了一个个影坛经典,更以8场婚姻、4度死里逃生,书写了一部令人惊叹不已的人生传奇。
④泰勒的离去,标志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总结。媒体铺天盖地地追忆这位10岁便登上银幕的女星的生平。望着报纸上从童星到老妇的一幅幅照片,似乎在看一部电影,那璀璨星光照耀下的情节,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一位女性的青春、爱恨、奋斗,直至走向生命静湖时的脚步。
⑤1932年泰勒生于伦敦,父母是移居英国的美国人。二战爆发后,7岁的泰勒随父母回到美国。
⑥泰勒并非电影表演科班出身,她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功依赖于天生丽质与对事业的满腔热忱。为了在银幕上塑造一个个完美形象,她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健康,以至年老时百病缠身,因“活够了”而拒绝就医。当时她还是一名童星时,就曾因拍戏从马背摔下来,留下创伤。27岁接拍《青楼艳妓》,她又险些因肺炎而断送性命,而正是这种对电影事业的奉献精神,打动了学院气息浓厚的奥斯卡奖评委,泰勒凭借这部影片在1961年首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如愿捧得了小金人。6年后,她又以一部《灵欲春宵》,再次摘得影后桂冠。
⑦清秀的眉宇,婀娜的身材,泰勒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是迷人的。然而在“世界头号美人”的名号下,健康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她。1953年,泰勒赴丹麦旅行时突发心脏病,转年又摔断了腿,还曾因眼睛里戳进小钢片和患阑尾炎而动手术。
⑧很难想象,几十年来,泰勒这棵“好莱坞常青树”,竟然是在多次与死神檫肩而过,并经历了上百次手术后打造出来的。泰勒有一句自嘲语“我进医院的次数,就像平常人搭出租车那样频繁”。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
⑨或许,事业上不服输的泰勒在感情的道路也一直在寻找,尽管伤痕累累,但始终跌倒再起,至死方休。在谈到自己的“婚姻传奇”时,泰勒用及调侃又认真的语气说:“我只和我的丈夫睡过。”
⑩从20世纪80年代起,泰勒逐渐淡出影坛,专注于慈善事业。1991年,她创立了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帮助世人认识、战胜这一“世纪瘟疫”。1993年泰勒获得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这一奖项是授予那些为给电影事业带来信誉而做出人道主义努力的电影界人士的。
⑪1989年,在美国十大艺术家大奖颁奖典礼上,泰勒在宣读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获奖理由时,将他称为“真正的流行乐和摇滚乐天王”,杰克逊由此获得了“流行天王”的称号,泰勒也与他成了忘年交。后来,在杰克逊陷入丑闻缠身的低谷时,泰勒仍然与他保持着不变的友情。
⑫ “她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并且极富同情心,包括对她的家庭、朋友,特别是抗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她是个真正的传奇。”获悉泰勒病逝的消息后,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里根语调中充满了怀念。
⑬泰勒离世时,4个子女全部陪伴在身边。按照犹太教习俗,泰勒去世的次日便被安葬在洛杉矶“森林草坪”公墓,与自己的父母永远相依。包括子孙在内的50多名家庭成员参加了这个持续不到两小时的私人葬礼。
⑭泰勒的家人号召影迷向泰勒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捐款,以此来表达对她的悼念。泰勒的儿子威尔丁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一个将人生活得淋漓尽致的非凡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幽默和爱。”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请分别指出文中②⑧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
(2)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文章选取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抒写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人生的?
如何理解第14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