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进士的人。
解释下列加点字。
退为家人讲                     群儿戏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短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观 月(有删改)张孝祥)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山色____________(2)天下绝_______________
(3)窥谷忘____________(4)临水之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当亦如是而止耳。
甲文中作者描绘奇山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中作者缩写的四美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具体分析[甲][乙]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
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召还 ()(2)谓子友沂曰 ()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句子。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也。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及长,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节选自《三国志》)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B.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C.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D.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哀:____________诣:_____________
说说“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这句话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邴原经过书舍为何痛哭。
邴原将孙崧的推荐信藏于家中,孤身前往寻师求学,你如何看待他这一行为。

文言文阅读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日:“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选自唐·房玄龄《晋书》)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苻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路人为逐之:战胜 B.俱送之:于是,就
C.可二人并:跑 D.盖因贼若走:善于,擅长

对于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老妇是谁,于是把她和路人都送回家了。
B.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路人是谁,于是把他们都送走了。
C.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D.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老妇先送回家。

对于这则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苻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理性判断力,找出了真正的强盗,智慧过人。
B.苻融为了查明真相,让强盗和路人赛跑,跑得快的那个就是真正的强盗。
C.真正的强盗面对大白于天下的真相无力狡辩,只能低头认罪。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就很有可能解决问题。

选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日:"主上宵旰④,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日:"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日:"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宵旰:宵,夜;旰,晚。宵旰,天亮就穿起衣服,天很晚才吃饭。比喻勤于政事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有所不辟也(2)独贤者有是心也
(3)吴玠 服飞(4)名姝遗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敌未灭,何以家为?。
请概括甲段文字的大意(用文中话答)。乙文中写了岳飞的哪几件事?
文段甲中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对文中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