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
(2)请用与①③国家相关的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之一。
(4)材料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下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讲经图》,这里所说的“经”是指“六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中国最早兴办太学的皇帝是谁?当时
太学设置在何处
(2)这位皇帝采纳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请谈谈这句话对你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铜钱,叫“半两钱”。其重量也正好是半两。秦以前的其他货币均被废除。
材料二:“今亡(逃亡)亦死,计大举(发动起义)亦死。等死(一样的死),死国(经营图国,意为推翻秦朝、夺取政权)可乎?”
——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1)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哪三个官职,分别掌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
(2)材料二中所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秦汉时期有许多成语典故,你知道有哪些吗?(试写出至少两个成语)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一书,编写的目的是?
(2)材料二中的“复”影响最大的译著是?“复‘提出的进步观点有?
(3)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2分)
(5)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谈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材料一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材料三
请回答:(7分)
(1)毛泽东作出材料一中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之前,他在湘赣边界领导了哪一次武装起义?
(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你感触最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我们应该继承毛泽东同志的哪些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