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①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②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弟子通、执二子从焉 ( ) ②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 )
③识此字,馈汝浆 ( ) ④父如前示之 ( )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 )
A.艾子饮而甘之 |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拔山倒树而来 | D.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翻译句子
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这则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具()躬()以(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俨然()咸()乃 ()延()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力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前有大梅林乘此得及前源翻译句子
(1)前有大梅林,饶子()(2)乘此得及前源()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如果用一成语做标题,这个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短文表现了魏武帝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
(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琢 冰
【清】唐 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被以衣裳②语众曰
③置之堂背④为夏、殷、周、汉之器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