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阅读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主编《资治通鉴》_____ (4)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写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阎罗王录囚【清】纪昀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某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一日梦冥府寡助之,亲戚畔之 B自称所至饮一杯水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某无功亦无罪故余愚,卒获有所闻D某某狱避嫌疑而不言小大之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 不 要 钱 即 为 好 官 植 木 偶 于 堂 并 水 不 饮 不 更 胜 公 乎?
根据上文,作者认为怎样的“官”才称得上“好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惹思。
(1) 故有所不辟也()(2) 所识穷乏者我欤()(3) 为身死而不受()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生活常理设喻,自然引出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论点。
B贤者高于一般人的地方,正在于他们“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在生死关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从反面论证了失去“本心”的人可悲可耻。

课外文言文阅读
秦西巴纵鹿
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下面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纵而之 /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一年 / 庙堂之高
C.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秦西巴忍/ 神福也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其 母 随 而 啼 臣 诚 弗 忍 窃 纵 而 予 之
秦西巴因为“纵鹿”而使“孟孙怒”,为什么后来又“取以为子傅”?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卷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石以为底()⑵潭中鱼百许头()⑶佁然不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 “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D.本文借景抒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体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 吾妻之我者
B.服衣冠 / 皆于齐
C.我与城北徐公美 / 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皆美于徐公 / 徒有先生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妾、客对邹忌所说的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但在语气和感情上各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泪”,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