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均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田正平 良小朋《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 “移植”西方的内容。百日维新中“置换”西方文化有什么缺陷。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公元1024年出现的北宋交子是中国和世界最早流通的纸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直到1690年欧洲瑞典才出现纸币,可以说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领先了欧洲五六百年。
—— 尚諍《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的兴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纸币最早诞生于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图一 秦统一中国后发行的圆形方孔钱图二 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的光绪元宝铜圆
(2)提取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铸造技术对这两种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进行比较。
材料三:以下是史学界关于论述欧美关系的几段资料:
1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欧洲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得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3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得演讲(1947年)
(3)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欧美关系作一全面的判断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3分)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人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极精密极完整地政权分配,使全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1)材料一反应出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的?
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620年赴北美大陆在大西洋五月花号船上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源头,1639年北美出现了《康涅狄格根本法》,宣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宪法。(此后)1791年法国宪法问世,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的基本原则有: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制、人权等原则。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材料四: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国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了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史》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17—18世纪美国宪法制定和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
(4)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余裕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7℅到10℅。日本主要引进“软”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硬”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1℅℅。
——《中西500年比较》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
材料四 观察下列图片
(2)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还存在着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