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32年,叶圣陶写道,“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已经七十多岁了。……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由该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①中国近代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②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异常顽强
③外国列强对中国展开了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④该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附近地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C.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D.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诗言志 ,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