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 | B.殖民扩张过程中 |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牛顿运动三定律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C.普朗克的量子论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 |
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
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
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A.苏格拉底 | B.梭伦 | C.克里斯提尼 | D.伯利克里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下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了“九二共识” |
B.推动了“一国两制” |
C.消除了两岸隔阂 |
D.彰显了民族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