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大豆种子(种子均饱满且完整、具有活力)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的种子发芽情况如下表。
|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 场 所 |
日光下 |
日光下 |
日光下 |
日光下 |
| 温 度 |
23℃ |
23℃ |
23℃ |
0℃ |
| 棉花干湿状态 |
潮湿 |
干燥 |
水浸没大豆 |
潮湿 |
| 发芽情况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没有发芽 |
没有发芽 |
⑴.上述表格中有 对对照试验组。
⑵.在上述实验组中,变量分别是 。
⑶.若以温度为变量,实验组是 。
⑷.若以温度为变量,对照组是 。
探究实验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腐生的植物根、茎、叶为主食。蚯蚓在吃食物时有没有选择呢?请你就这一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材料:、、、等。
本实验的变量是。
法国一科学家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供实验用的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细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进行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这种免疫是,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道防线。
(2)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削弱的炭疽病细菌,它进入羊体作为起作用,使体内产生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
(3)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作用。
有一次小刚从菜市场买了“黄豆芽”放在光下,下午打开一看,惊奇地发现“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师。老师说:“要解开这个谜只有靠你自己,你想办法自己探究吧。”你愿意和小刚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吗?
⑴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你提出的问题: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⑵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⑶设计实验方案:
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内。
甲放在下培养,乙放在下培养。
⑷实验结果: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⑸得出结论:。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手指上会粘上许多细菌。假设:常洗手可以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甲乙两个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盛有灭菌肉汁蛋白质固体平面培养基的培养装置,
分别进行了细菌培养实验。如下图所示,请评价他们的实验方案。
⑴你认为 同学的设计合理,理由是 。
⑵本实验中,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 。
⑶放在28 ℃环境中培养是因为 。无菌操作的目的是 。
小红学习了“动物的通讯方式”一课,很感兴趣,她①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开展调查,了解到动物个体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于是她决定把蚂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资料,她②提出了“蚂蚁个体之间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的吗?”这个问题,并设计和实施了探究实验。后来她又③观察了蚂蚁发现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食物,并通过信息传递,把食物搬回洞穴的过程,感受了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奇妙。
上述案例分别对应了哪种科学研究方法?①②③
(选填: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