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2)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山林河川若是破坏了,民众就被迫流亡,统治者也就统治不下去了。“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管仲认为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河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时节开放,让人们充分利用其间的生物资源。“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地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子·八观》)管子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措施是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的……可见保护环境必须以法律的手段来实施才可有效。
——摘编自李素平《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材料二“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更令人震惊的是,1952年12月4日……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有四千七百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八千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
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控制烟雾排放;1968年修正《清洁空气法》;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规定了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伦敦市政府还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开辟更多的绿化带,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
英国政府对排污行为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一摘编自唐佑安《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
材料三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5.8%),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肺部疾病发病率上升……水污染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致使水资源短缺总成本约占GDP的1%……中国对自身面临的污染挑战进行这项具有突破性的评估,表现出它对解决问题的决心之大。
——200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的合作研究报告《中国环境污染损失》
(1)根据材料一回答,管仲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的原因及英国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途径。
(3)中国对解决自身面临的污染问题“决心之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信件的英文内容如下: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郭世勋不敢如实地翻译和转奏,便将信译成汉文并作了修改,其译文如下: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仁。令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从这封信件的不同“译本”中,反映了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一·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 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如君主与贵族的契约关系、贵族的政治权利和君权有限、对王权限制的宪章。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洛克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三权分立的观点。孟德斯鸠则提出,三权不仅要分立,而且要相互制约。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三 1909年8月23日清廷颁布了《资政院章程》。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议员分钦定和互选两类,……资政院的职权有:一、国家财政的收支预算;二、财政收支决算;三、税法及公债;四、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五、其余奉特旨交议的事件。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宣统三年四月十日(1911年5月8日),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助为总理大臣。阁员13人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汉人占4人,……责任内阁只对君主负责,内阁总理及各大部大臣由君主任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说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设立都体现了分权”这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分权”目的有何区别?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权力制约思想形成的背景。以近代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达到中央集权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分权避免专制的?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改革的认识。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遗产有哪些?
材料二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三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