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成熟时的植株高度由多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除了水肥等环境因素以外,在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植株高度主要与等位基因的数量有关,与种类无关。显性基因的数量越多,植株越高。两株显性基因均不同、高度分别为54和66(单位:英寸,下同)的玉米纯合子杂交,F1自交得到的F2平均高度约为60,统计结果显示F2中,最矮的株高为36,最高的为84,且大约每256株中有1株最矮的和1株最高的。已知上述株高差异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玉米株高的多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遵循该定律的条件是_______。
(2)F1的株高约为_______英寸。F2的株高类型有______种,株高约为__________英寸的植株数量最多。
(3)生产上需种植整齐、中等株高的玉米品种,若从F2中选择植株做亲本制作生产用杂交种,宜选择株高为______和_______作亲本,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有38条染色体,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巴氏小体能用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理由是。
(2)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2个巴氏小体,那么该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巴氏小体上的基因由于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3)控制猫皮毛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AXaY的猫,它的性别为性,体细胞核中有个巴氏小体,皮毛颜色为(填“橙色”、“黑色”或“橙黑相间”),出现该种颜色的原因是。
(4)若第3小题中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该亲本产生的成熟的异常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位,这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是。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女儿。在他们再想生育第二胎时,体检发现妻子的双侧输卵管完全堵塞。为此,医生为该夫妇实施试管婴儿技术,过程如右图。请回答: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方式为。
(2)在胎儿培育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有(填图中序号)。
(3)过程中,医生需要对胎儿进行必要的,方法是先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提取物质④,对其中的进行PCR扩增。然后用MstⅡ对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产生多个片段的酶切产物。MstⅡ的特性是。
(4)不同长度的酶切产物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形成不同的电泳条带。根据图中⑤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判断胎儿的基因型为。
下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鬛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卷尾鬣蜥引入后,与沙氏变色蜥的种间关系是。
(2)如果A图中柳仔树等植物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沙氏变色蜥占据的营养级从中能得到的最低能量值和最高能量值是KJ和KJ。
(3)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这是属于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表明生态因素的变化,可使其发生改变。
(4)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该能力的基础是。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受精卵,常用的技术是。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和S蛋白,其中检测是否有S蛋白产生的常用方法是。
(2)将上述转基因蚊子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原因是。
(3)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引起免疫,人体产生相应抗体的主要途径为(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其形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用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
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
(2)F2中的三角形果实有种基因型。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该亲本的基因型为。
(3)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然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中的比例为;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分别是。
(4)图中卵圆形果实的出现是的结果,该种变异从减数分裂的过程来看,发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