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君子多之多:赞赏 |
B.以市恩泽市:收买 |
C.凡数千百言凡:凡是 |
D.会有素恶居易者素:向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 )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②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
③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④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
⑤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往往流传到宫中。 |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
C.白居易在进谏吐突承璀之事时,言辞太尖锐,让皇上很不高兴。皇上认为白居易是对他无礼,难以忍受。李绛劝说皇上,白居易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佻,是为报答陛下,皇上想广开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 |
D.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2)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6分)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注]①莒父:鲁国邑名。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个度,不应该停止的那就不能停止。 |
B.凡是前进太快的,那么后退起来也一定迅速,孟子反对那些锐意改革的人。 |
C.针对子夏的询问,孔子提出了“欲速则不达”的主张。 |
D.事实上,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反过偏激而是主张恰到好处。 |
(2)上面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8题。
记棚民事
[ 清 ] 梅曾亮①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②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 注 ]①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
4.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佐稻粱。佐:重视,补充
B.攻苦茹淡: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C.皆溺于龙脉风水溺 , 危害。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利害偏义复词,这里专指“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览其说而是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B则吾盖未得其术也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亦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而并不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认为开垦荒山有利的一组是( )
①以佐稻粱 ②高田犹受其浸溉 ③可以息事 ④地无遗利 ⑤沙石随下 ⑥山田之水无继者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⑥D.②④⑤
8、翻译
(1)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
23.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
2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
25.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6.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君召先生而卜相()(2)中山以拔()
(3)什九在外() (4)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18.把下列句了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李克趋而出⑶以耳目之所睹记
⑵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⑷五者足以定之矣
A.⑴⑵相同,⑶⑷相同 | B.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C.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
20.李克认为魏文侯肯定以魏成子为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16.4)
24.结合《论语》中这段文字的内容,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如何对待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