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每一朵云彩都是天空的孩子
化 君
①艾尔弗雷德出生于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农庄里。他从小酷爱音乐,并梦想长大后成为像鲍文·埃文思那样优秀的钢琴家。可是中学毕业后,他的母亲却让他留在农场干活并像他的父亲那样将来当一个农场主。他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并赌气离家出走,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
②来到繁华的纽约城,艾尔弗雷德在一栋大厦前停下来,他想在这里歇息一会儿,然后再去找一份工作,一边挣钱,一边学钢琴。艾尔弗雷德才在石阶上坐下,隐约听到一阵钢琴声,优美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他从来没听过如此好听的音乐。他一个激灵从石阶上站起来,顺着声音来到旁边富丽堂皇的大厅前,原来这里在开一场音乐会。他问去哪里买票?工作人员告诉他,门票一个星期前就已售罄。
③艾尔弗雷德站在大厅外如痴如醉,脸紧紧贴着玻璃门。当大厅正中央悬挂的横幅上的几个大字映入艾尔弗雷德的眼帘时,他几乎停止了呼吸,横幅上写着:著名钢琴家鲍文·埃文思音乐会。
④当熙攘的人群陆续走出大厅时,艾尔弗雷德才从音乐里醒过来。音乐会已经结束,这时,他突然感到嗓子眼呼呼往外冒火,肚子也咕噜咕噜叫起来。他朝路边的饭摊走去,吃饱喝足后准备离开时,一位穿着考究的先生走过来,并温和地对卖饭的老太太说:“夫人,我有一件事想求您帮忙。”
⑤“先生,请问我能帮您做什么?”
⑥“夫人,您能不能搬到我家里去住?至于支付给您的报酬,您可以随便要。”
⑦“先生,您是要雇佣我做您的全职保姆吗?或者家里有不能动弹的病人要我照顾?哦,先生,我可不干。”
⑧“不,夫人,我想让您做我的母亲。”
⑨艾尔弗雷德忍不住抬头望了那位先生一眼,这是一位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物,但他的表情和他说话的语调一样温和,而且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包裹着。和艾尔弗雷德一样,老太太也被这位先生吸引了,于是很有兴致地听他说下去。
⑩先生望着远方的天空,仿佛自言自语地说,有一个男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十岁时从新哈勃郡山间的一处僻静村落来到纽约学习音乐。每年他的生日以及圣诞节,男孩的母亲都催他回家,他全都当成耳旁风。二十年后的一个秋天,男孩接到老家的电报,说他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母亲盼望最后能见他一面。可那时,男孩正准备参加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对他的艺术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犹豫再三,最终放弃了回家看望母亲的念头。那场音乐会上,男孩得了冠军,可是,当他手捧金灿灿的奖杯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村落时,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看到的是母亲留给他的一张冷冰冰的字条:孩子,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你都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
⑪这时,先生的眼睛里忽而闪出泪花,他把目光移向老太太接着说,那个男孩离家出走时给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成不了钢琴家,我就永远不回来。可是,当他终于实现了梦想要向母亲炫耀时,任凭他踏遍万水千山,哭喊到山蹦地裂,却再也没有了母亲的音讯。
⑫我刚刚举办完一场音乐会,可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夫人,您知道吗?如今,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回到家里能叫一声妈妈,然后和她一起坐在沙发里,静静地享受满屋的温馨。
⑬艾尔弗雷德鼓足勇气问,先生,请问您是......
⑭我叫鲍文·埃文思。
⑮著名音乐家鲍文·埃文思仍然絮絮地和老太太说着,艾尔弗雷德却悄悄离开了。
⑯艾尔弗雷德走在黄昏的纽约大街上,头顶的那片红烧云,一忽而白,一忽而红,一忽而厚,一忽而薄,一忽而肆无忌惮地东飘西荡,但,无论怎么变化,总也飘不出广袤的天空。艾尔弗雷德看着看着,心里柔软极了。他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亲爱的妈妈,我终于懂了,无论我走多远,也永远飘不出您爱的天空。”
(《小小说选刊》2015第2期,有删改)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写艾尔弗雷德“一定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的誓言在文中有什么用意?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语。
(1)当熙攘的人群陆续走出大厅时,艾尔弗雷德才从音乐里醒过来。
(2)他的表情和他说话的语调一样温和,而且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包裹着。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对鲍文·埃文思这一形象的理解。
第⑯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鲍文·埃文思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成功后,却因失去了母爱,产生了深深的悔意,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这一点对艾尔弗雷德影响很大,你认为他还会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吗?说说你的理解。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
①据新华社电 持续了一年多的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花落谁家的悬念在6日晚终于大白天下,经过四轮的激烈争夺,伦敦以54比50票的微弱优势击败了呼声最高的巴黎,获得本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②本届奥运会的申办阵容堪称豪华,除巴黎和伦敦外,还包括马德里、纽约和莫斯科,被认为是奥运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申办。当莫斯科、纽约和马德里在前三轮相继被淘汰出局后,竞争最后演变成巴黎和伦敦的“双城记”。
③在申办期间一直最被看好的巴黎已是第三次申办奥运会,前两次分别是在申办1992年奥运会时输给巴塞罗那和2008年奥运会败给北京,但这依然无法给他们带来胜利。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申奥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比赛,而这一次申奥要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残酷。
④在罗格宣布最终结果后,伦敦代表团沸腾了,他们相互拥抱庆祝胜利,而巴黎代表团成员则沉寂了很长时间,久久没有离去,不少人眼里已是泪水盈盈,巴黎市长德拉努埃则眼含泪水和代表团成员拥抱……
⑤据悉,当五个申办城市在6日向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进行陈述时,伦敦的陈述脱颖而出,非常具有感染力,而且他们强调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要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投入到体育中,尤其是奥申委主席塞•科声情并茂的演说,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给选文拟标题
用“∥”划分这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和结尾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请指出这则消息的有关要素。
(1)时间:
(2)人物:
(3)事件:
(4)结果:根据这则消息,说说伦敦申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文学作品阅读
30多岁才懂父亲
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
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回到家就扎进书房看书、写作,很少与我交流。从我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父亲与我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我从小酷爱文艺,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张艺谋那样的国际名导。高中毕业后,我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认为我没有生活积淀和感受,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会沾染自高自大的毛病。他自作主张,为我填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父亲掐断了我的梦想,为此我对他有了怨言。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防科工委当了一名翻译。一次,我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发现海报栏里张贴着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我沉睡的梦想再度被激活了。这次,我没有告诉父亲,就报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是父亲的朋友,给父亲打去电话:“导演系研究生很难考,你不替儿子活动活动?”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行需要我活动吗?他不行拉关系又有什么用?”
几年后,我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我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过一部电影。那时候,我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此时,父亲已经写出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颇有影响的剧本,我很希望父亲也能为我写一个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我寻找投资方。我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我:“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自己的父亲却对我的事业不闻不问,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2001年,我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我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我满以为父亲会表扬我几句,谁知,父亲从电视里看颁奖典礼时,只是淡淡地说:“还行,但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因为话不投机,我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2004年9月,就在我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年仅55岁的姑姑、著名作家陆星儿患癌症在上海去世。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父亲,他从小与姑姑感情很深,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
料理完姑姑的后事,我陪着父亲回到北京,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竟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见父亲头发乱了,我打来热水为他洗头发。这一平常举动,竟让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冷酷,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和纵容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
父亲的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告诉我:“你在青藏高原拍摄《可可西里》时,你爸爸听说你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累得吐血,因担心你,整夜睡不着,一说起你就泪流满面。”原来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2009年4月16日,我呕心沥血4年拍摄出的史诗电影《南京!南京!》在央视电影频道举行首映式。记者现场连线远在上海养病的父亲。4年来,父亲知道我数次阑尾炎发作,昏倒在片场;知道我冒着零下30℃左右的严寒,一拍摄就是10多个小时……在显示屏上,我清晰地看到父亲嘴唇哆嗦、老泪纵横,几度哽咽难语:“孩子,4年来你受的苦,我和你妈都看在眼里。”我有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想与父亲合作一部戏。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孩子,咱们来个约定:爸爸给你写剧本,你要答应爸爸一个条件,把个人问题尽快解决好。”我们父子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的心头奔涌着激动和幸福……
(陆川/文,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改动)阅读课文,简要概括从小到大“我”对父亲的态度变化。
对父亲有怨言——()——()——()赏析第二段画线句子“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文中第十段划线句“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请举一个例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内现代文阅读
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有偏差的一项是( )
A.作者赋予了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
B.离开原始森林的行道树把自己立在城市飞尘里,他们并不知晓自己的痛苦,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那样的深沉! |
C.在行道树看来,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
D.和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环境,总是一身烟尘;和城市里欢度夜生活的人民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 |
选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行道树形象?
如何理解“立在城市的灰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句话?
(二)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
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文章题为“目送”,描写了“我”目送_______和________的经历。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回答“我”“落寞”的原因。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中“一扇紧闭的门”的理解。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结尾段这句话的理解。(提示:可以结合加点字来分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