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
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
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这一观点
A.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B.否认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C.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更有意义 | D.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 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种观点的最根本区别是
A.是否承认人有能动作用 | B.是否承认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
C.人的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 | D.是否承认做事情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
A.强调文学创作要尊重创作的客观规律 |
B.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
C.没有看到艺术想象并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
D.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