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①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②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劝之:“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⑤。
【注释】①衅:战祸。 ②尼:劝阻。 ③趣:催促。 ④相勖:勉励他们。 ⑤置:停。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钱金玉官松江千总 ②钱方假归省亲
③既至吴淞 ④及东炮台陷 选择下面与“其戚友尼之”中的“之”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A.弥留之际 | B.事列《神仙》之传 |
C.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D.主人处处款之 |
翻译下面句子。
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钱金玉在抗击英军入侵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英勇奋战。 |
B.钱金玉虽家有老母仍毫不避难,身负重伤,力战而死。 |
C.钱金玉接到上级的命令后慨然奔赴前线,抗击英军,为国捐躯。 |
D.钱金玉性格刚强果敢,廉节而有节气,至死还心怀国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④.大将何思德 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 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弩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
B.思德貌类禄山(类:像)
C.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
D.吾兵虽多(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3)以下关于本文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奚骑二千为向导一用奚族二千骑兵作为向导。
B.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一不如让兵马休息,悄悄地来到敌军面前。
C.思德请前驱效死一何思德请求(安禄山)作为先锋以死效力。
D.夹击唐兵,杀伤殆尽一(奚族与契丹)前后夹击唐军,(唐军)全被杀伤。
(4)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6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歆辄难之 |
难: |
|
②本所以疑 |
所以: |
|
③王欲舍所携人 |
舍: |
|
③遂携拯如初 |
遂: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个评价?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B.小大之狱(案件)
C.一鼓作气(击鼓)
D.望其旗靡(萎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B.战于长勺 |
皆以美于徐公 |
C.登轼而望之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吾视其辙乱安陵君 |
其许寡人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于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乙】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信: |
|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
顾: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度: |
|
④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
用: |
|
⑤其谁可而为之 |
为: |
|
⑥平公曰:“善。”遂用之 |
遂: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②善哉,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再选贤任能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秦伐赵急,魏王使晋鄙救赵,畏秦,戒勿战。平原君以书责信陵君,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与赵俱死,谋之侯生,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昔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进如姬,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兵,晋鄙合符,果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兵进,大破秦军。
(选自冯梦龙《智囊•侯嬴》)
阅读材料中,侯嬴为信陵君进献了哪几条“奇计”?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