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本诗句写“月”。颔联写了
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
“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
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注2]“南冠” “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
B.“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
C.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
D.“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二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