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日寇是一个强大而又野蛮的法西斯帝国,在军事上是占优势的。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它就占领了华北所有的铁道和重要城市。在此以前,我军在华北的作战,主要尚系配合友军行动;在此以后,我军在华北即开始单独作战,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增强抗战力量,树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把华北创造成为坚韧不拔的抗日基地,使中国抗战在正面战场以外更增辟出一个敌后战场,以便前后夹击敌人,制敌死命。
——一九四四年八月三日叶剑英会见美军观察组成员时的讲话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主要特点。
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的“狂热浪漫”表现有哪些?(3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中1984年国庆阅兵,群众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2分)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hù,不结实)谓之雠货(验货)。其织也,必先之以染经,经以湖丝为之。经既染,分散络工。络工,贫女也,日络三四窠,得钱易米,可供一日食,于佣力之中寓恤贫之意焉。
——陈作霖《凤麓小志·记机业第七》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都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五: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材料六: “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为“稳定小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实行什么基本政策?你怎么看待这一政策?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4)材料四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5)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 “养浩然之气” “舍生取义” “和为贵”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分别是什么?(4分)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提示: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道德修养方面加以说明。)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告结束,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二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百度网
材料三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百度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被迫融入全球化的史实表现。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二战以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